自证是什么意思(棉花娃娃自证是什么意思)

昕阳小编 257 0

自证是什么意思(棉花娃娃自证是什么意思)-第1张图片-昕阳网

请点上面雪歌仁宝齐免费订阅!

自证是什么意思(棉花娃娃自证是什么意思)-第2张图片-昕阳网

在北加我曾经讲说过心类学的课,各位也安排时间都听过了。在此,大略复习一下,再继续心类学的课。

心类学这门课包含在摄类学的课程内容,摄类学的 「摄」,是从何处摄?它是从法称、陈那的论典内容来「摄」。

心类学是摄类学的一部分,从宗义的角度说,它是依据经部宗的说法。但是,这不代表和其它的宗义不共通,有很多地方都是共通的。所以,法称和陈那的论典内容,在中观说宗义者中,如月称菩萨、狮子贤菩萨会常引用。

所以,要了解它是依据经部宗的主张。比如,所提到的 「自证分」,是中观所不认同,还有以「他证」的这些认知的主张为例,他们认为:先有对境的色法,色声香味触等对境,然后才会产生有境的他证认知。这种说法属于完全承认外境的主张,这主张连唯识也不认同的。虽然有些观点不是那么共通的,基本上在解释心时,还是共通的。

比如,在心类学,认知的分类方式有四种,第一种分类为量和非量。其中,量的分类方式又可分为三种,一是现量、比量,二是由自定解之量、由他引生定解之量,三是量士夫、量语、量觉知——士夫量、圣言量、心识量等。这些都是各个宗义所公认的。

接下来,量里面的现量,如何认识它?它的标准是什么?比量的标准是什么?现量里面的根现量的标准是什么?意现量的标准是什么?瑜伽现量的标准是什么?不论是唯识或中观,这些都是大家所公认的,共通的解释。

除了一些主张不共之外,基本的都是公认的。所以,学习心类学时,不要有 「这应该按照经部宗的说法」的感觉,若以此种方式学习,就无法很踏实地学。

比如,现量的解释,首先,会说明现前识和非现前识呈二者的差别?现前识里面的现量的解释又是怎么样?心类学在这方面的解释,唯识与中观都承许。

比量的分类有物力比量、世许比量、信仰比量三种,这也是大家公认的。

心的分类方式的第一种分类为,量跟非量。这部分非常重要,因为学佛就是要调伏心,什么东西会无始无终地跟着我们走呢?就是这颗心!心类学所说的心法有七种,七种心法中,量有两个,非量有五个。

所以,这颗心属于善的是要培养、要增长的;属于恶的是要减低的,这是最主要的。应该从哪里下手呢?是量的哪个部分?非量的哪个部分?要将非量的哪些部分慢慢地转成量?这是第一种分类非常重要的原因。

心类学课程里面总共有四种分法,第一种心法分类是最主要的,但其他的分类方式也有其不同的作用。

第一种分法:量和非量。

第二种分法:一分别心、二无分别错乱心、三非错乱的无分别心。

第三种分类方式:自证和他证。

第四种分类方式:心王和心所。

不同分类方式有它的作用。比如,第二种分法是「己三、复讲知觉之分类」,「复次,知觉、了别分为三目」,「谓叙述将总义作为所执境之分别 (心)」,总义是义总的意思,即是「义总作为所执境之分别」;「自相作为所执境无分别不错乱识」及「自相作为所执境无分别错乱识」。

知觉分为,有分别的一个,无分别心的两个。分别心的所执境,所执境就是显现境,它的显现境就是义总,只有分别心会将义总当显现境。义总的意思是印象、想法,依自己的意思,若有自己想法,这一定是分别心。

它与对境实际上是什么道理有所差距,它不是完全的、实际的,就依自己的意思为主。无分别心没有将义总当成所执境,以义总作为所执境,唯有分别心,即「总义作为所执境之分别 (心)」。

接下来,二无心别心有两种类型:错乱和无错乱。无分别心不代表是完全没有错乱,例如,自己虽然是没有分别,但是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将一个东西看成两个,或在灯光的影响下,将白色的看成其他的颜色,这些不是自己的意思 (分别心),它是受对境的影响而造成错乱,这些属于无分别,但是有错乱的知觉。

无分别心有错乱的是什么呢?「无见为有作为所执境之无分别错乱识」,这是不存在的东西,把它变成所执境、显现境。分别心没有这种情况,分别心的所执境一定是存在的,因为它的所执境是自己心里的印象,印象是存在的,义共相是存在的,仅是在与实际外面的对境连在一起时产生错乱。

它的印象是存在的,但是它将印象变成实际对境的法,在此产生错误。分别心的印象、它的所执境、显现境永远存在的。所以,显现境不存在的认知只有无分别心,它是无分别心里面的有错乱的无分别心,也就是「无见为有作为所执境之无分别错乱识」。

另一个无分别,「自相作为所执境无分别不错乱识」,其中「自相」的意思是什么?在小理路有提到:无常、有为法、事物、自相等,它们都同义,所以自相就是有为法、事物的意思。

将有为法、事物当作所执境的心,唯有无错乱无分别心。分别心的所执境或显现境,没有有为法,有为法无法作为它的显现境,因为分别心的显现境是印象。

所以,实在的有为法无法作为分别心的所执境,只有无分别心,且是无分别心里面无错乱的无分别心,即「自相作为所执境无分别不错乱识」。这阶段里教我们什么呢?第一、心可分成分别、无分别。第二、分别心、无分别心直接的所执境不同,从那里也可分出它是分别或无分别。

心法的第一种分类方式,分为量和非量,当学习第二种分类方式时,若将它做个对照,会更深入地了解心类学。

在第一种分类时,「量」里面有没有分别心?有没有无分别心?两个都有。「非量」里面有没有分别心?有没有无分别心?两个都有。若能如此对照、深入地分析,对于心法的了解就能更深入。

心法的第三种分类方式,分为自证和他证 。这里用「了别自」、「了别他」,也就是一般讲的自证和他证。「了别」就是了解的意思,所以,就是了解自己、了解他。佛典里常会有自证、他证的名相,「了别自」和「自证」同义;「了别他」和「他证」同义,这里要学习的是什么呢?以它的相依来做解释,比较容易理解。

自证的意思是什么?自证是任何心,不论是量或是非量、分别心或无分别心,即前面第一种分类和第二种分类所讲的。第一种分类量和非量,其中量的部分包括四种现量、三种比量。非量的部分有五种,这五种里面又各别分为很多。

不论是哪种心,它自己上面若有能了解自己的部分,就是自证分。

现量一般分为四个: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根现量上面有自证分,意现量上面有自证分,自证现量上、瑜伽现量上也都有自证分。同样地,三个比量,每个上面都有自证分。

五个非量里面,每个上面也有自证分。第二种分类里面,无分别心的有两个,即无分别心错乱和无分别心无错乱两个,分别心的有一个,共分为三个。这三个中的每一个上面有自证分!

所以,无论何种心,它上面都有自证分。了解这些之后,另一个问题来了,自证分是它自己的一部分,自证分是自己了解自己。

比如,眼根现量,根现量的自证分,是根现量自己的一部分,它自己的一部分会了解自己。从自证上可以理解,它是自己上面。若是另外一个心就不能说是自己了。若它自己一部分了解自己,这个自证分是不是也是根现量?根现量自己了解自己的这部分,是不是根现量?会有这个问题产生。

同样地,如刚刚提到的,意现量上面的自证分,是不是意现量?瑜伽现量上面的自证分,是不是瑜伽现量?然后,五个非量中的每个上面的,如再决识上面的自证分,是不是再决识?伺察意上面的自证分,是不是伺察意?疑上面的自证分,是不是疑?颠倒识上面的自证分,是不是颠倒识?见而未定识上面的自证分,是不是见而未定识?

又,分别心上的自证分,是不是分别心?无分别心无错乱识上面的自证分,是不是无分别心无错乱识?无分别心无错乱上面的自证分,是不是无分别心的错乱?衍生出这些问题。

标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