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头条学习作业/2020.03.28
《黄帝内经》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位列中国传统"四大经典医学"之首,被称为医学之始祖。
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宝贵的医学经典著作,竟然没有作者署名。那么,《黄帝内经》作者到底是不是黄帝?如果不是黄帝,到底应该是谁?
一、历史对《黄帝内经》作者是不是黄帝的几种看法
01、《黄帝内经》作者就是黄帝本人。
持有这种看法的依据是《黄帝内经》出现"黄帝"两个字,"黄帝内经"句式,按现代语法论,是偏正结构词组,理解为"黄帝的内经"或"黄帝著述的内经"。何况,书里记述的人物主角是黄帝,黄帝又是大家所熟悉并公认的华夏民族人文始祖,历史上有关黄帝的传说,尽管带有神话色彩,但已深入人心,没有人敢或愿意去怀疑作者是不是黄帝。从这一层面分析,认为《黄帝内经》的作者是黄帝本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认为《黄帝内经》作者就是黄帝本人的看法较为普遍,并在历史上影响了几千年。
02、《黄帝内经》的作者根本不是黄帝本人。
持有这种看法的依据有三:
其一,尽管黄帝时期始创文字,但文字体系尚未完备,根本无法记载《内经》浩瀚体量的文字内容。
其二,《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即使黄帝智慧异于常人,创立医学,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哪能全部精通阴阳五行、脉象、经络、病因、病机和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运气等学说体系。
其三,《黄帝内经》著述文体是以问答形式记录的,其中还有"岐伯"这个关键人物,而且都是黄帝在问,岐伯回答。如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这里不难看出,真正懂医学的是岐伯,而不是黄帝。如果非要署名,那应该是《黄帝、岐伯论内经》更为合理。
由此看来,否定黄帝为《黄帝内经》作者的,铁证如山。
03、《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不符,书名是后人为了借助黄帝名头的影响力,托名为《黄帝内经》。
这种看法,目前为业内人认可,主要理由大体有二点:
一是认为成书年代后于黄帝时期。据有关史料考证,《黄帝内经》成书年代或是在先秦战国时期,或是在秦汉之间,再退后一点是成于西汉。但不管是在战国、秦汉还是在西汉,距黄帝时代已经间隔三千年左右了。
二是《黄帝内经》的"黄帝"二字为托名。经查证,该书原名为《内经》,并没有出现黄帝名字,后期整理加上黄帝二字,书名变为《黄帝内经》,是编者借托黄帝名头的影响力而加上去的。如宋代的程颢、司马光皆认为"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邪?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到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达旧闻,著之竹帛。"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
至此,作者是不是黄帝本人已基本明了,而且无可争议。至于第一种看法应属从众心理的推动,况且过去民间百姓多数文盲,无可非议。
二、《黄帝内经》的作者应该是谁?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家普遍认为,《黄帝内经》所包含的篇章,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同时完成于一个短时间内,而是由许多医家和学者写成于不同时期。《内经》中的篇章既有写成于战国时期,又有成于秦、汉甚至更后。究其论据有五:
其一,《素问》的有些篇章用干支来表示时间,而采用干支纪年是东汉以后的事。
其二,《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用的"黔首"一词,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
其三,《黄帝内经》中引用的一些文献,如《上下经》、《睽度》等是战国甚至更早的著作。
其四,与1973年长沙马王堆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1972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压药简牍、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盘"和"太乙九宫占盘"相比较,可知《灵柩》中有些篇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有些成书于西汉或更早。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黄帝内经》包含"阴阳五行"、脉象、经络、病因、病机和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运气等学说体系。其中"阴阳五行"学说为道家始祖老子所创;"脉象学"应是经过历代医学家不断研究,不断实践,逐步发展起来中医诊断学科。其他学说体系也未能例外。
至此,我们可以明确,《黄帝内经》的作者并非黄帝本人,也不是一个人或在同一时期完成的,而是由不同时代的许多有成就的医家和学者收集整理完成的,用现代的时髦话——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你们以为呢?
标签: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