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不断的记忆深处
安放一辈子的牵挂
100《乡音乡情》年度策划/声音纪录片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往今来,描写苏州的诗词不计其数,一万个诗人笔下就有一万个姑苏城。但概括起来却避不开这几个关键词:江南,水乡,小桥,人家。
69岁的龚桃珍家就住在苏州城相门边上,房子紧挨着护城河。小时候,最让她期待的是水面上时不时摇过的卖瓜小船。
“
龚桃珍:“小时候船上来买西瓜,就是摇了船来买西瓜,那么我们可以自己跳到船上去,自己挑,挑了西瓜完后一个个往家搬,再要夏天,有水红菱,也是在河上面买,莲蓬、水红菱,那都是夏天。”
那时候,陆上交通不便,苏州城内水系却四通八达,乘船可以到达任何一个地方。苏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其弟介绍,苏州古称阖闾大城,相传是战国时期由伍子胥亲自设计建造,这样的格局,一直可以追溯到那个时候。
“
陈其弟:“伍子胥造城的时候,他很有讲究,同时挖了一条胥江,从太湖口,胥口,沿着胥江一直进到我们苏州的胥门,进入我们环城河,往北,阊门进去,吊桥这个地方,往南,到盘门这个地方,水城门进去,然后这两道水贯穿我们苏州城,出东门,葑门和娄门这个地方,娄江,向东出海。所以我们苏州城是活城。”
有水的地方,自然就有桥。苏州人讲究精巧,造桥也不例外。长如宝带桥者有53孔桥洞,形似玉带;高如吴门桥者上下11米,从北宋年间屹立至今。对于苏州城里的桥,陈其弟如数家珍,座座点赞,特别是推崇网师园里的引静桥,长2.4米,宽1米,精妙绝伦。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曹炜是地道的苏州人,家门口的那座小石桥:夏天傍晚的桥头,一把鹅毛扇、一曲苏州评弹蒋调的《杜十娘》,一群相互说笑的老邻居……,那样的生活场景就是家的吸引力。
“
曹炜:“小时候吃了晚饭以后就坐在屋前,听那个收音机,听那个评弹,像杜十娘,经典的杜十娘,那种曲调一弹起,就会让我记起小时候的场景。”
在过去的年代,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苏州百姓的生活常态。如今,随着苏州不断走向世界,这份诗意正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65岁的姚云林,年轻时是阳澄湖上的渔民。如今,老姚是平江路景区的一名游船船工。这十多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载过多少人,过去打渔时唱的船歌,成了他向游客们展示苏州风土人情的拿手本事。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为什么流传至今?正因为“古宫闲地少”,才有了“水港小桥多”。两千五百多年的古老城市的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在哪里?苏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其弟说,苏州人的智慧和勤劳和争先精神。
“
陈其弟:“水有柔弱的一面,也有强的,水滴可以穿石嘛,也有坚韧的那一面,那么苏州人同样也是这样。我们昆山之路,搞出来,当时自费开发,上面没有经费,它自己自加压力,没人叫它干,它就干了。包括搞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为了推销产品,很多都是跑出去推销自己的产品,这都是吃苦耐劳的精神的表现。”
? end ?
作者 | 钱一鸣
从3月23号到今天,我们的系列报道《乡音乡情》正式收官。两个月的时间里,记者们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从寻常巷陌走起,和父老乡亲叙旧,舌尖上的家乡美食、乡音难改的方言回味,无论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意象,还是大江东去的豪放泼墨,谁不夸我家乡好?你的共鸣、感触、不舍,早已经给出了最简单、最直接、也最真实的回答。故乡,是每个人都忘不了的精神家园,舍不掉、放不下的家国情怀,代代相传。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