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回答:“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解析:我们文化当中的“以德报怨”就是出自于论语的宪问篇,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都不陌生。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以德报怨后半句的补充呢?估计知道的人不多。经过学习本篇,我们知道以德报怨其实是断章取义,实际上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面对被侵犯、被欺负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是怎么回应的?我们的办法是什么?两千多年前,某人与孔子的对话给出了非常精彩的答案。某人的答案是:“我们面对被侵犯,那么我们就用恩德来包容对方吧,对方会最终被感化,从而走向善良。”然而孔子的回答很直接,他的意思是:“别人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待别人。选择用恩德感化对方的前提是对方也必须表现出同样的德行。”
“以直报怨”的“直”是正直的意思,实际上引申为“法律”,用法律条文来回应施暴者才是正确的做法。自己应该善于运用社会的法律、规章作为自己的后盾,而不是以暴制暴。因为,以暴制暴,一来自己会陷入危险,二来自己也可能伤害对方从而陷入被动局面。所以,选法律来为自己伸张正义,是最符合自身利益和社会规则的。
可是为什么我们文化当中还是把“以德报怨”作为成语且“断章取义”地流传了下来呢?我个人理解,是因为中国人还是主张“以和为贵”的做人宗旨,只要和平、和睦,自然能够家和万事兴。凡事让一步,尽管表面上是吃亏了,但是实际上这个思想只要一以贯之,那么迟早它会在某个场合时机下给我们带来回报。
举例:在我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在饭堂,准备排队的时候,前排一位同学的书突然掉地上了,恰好我路过,然后一脚把他的书踢得远远的。虽然我们两个都是无心之失,但是那位同学可能一时恼火,冲我说了一句“你瞎了眼吗?”可是当时我并不解释,我赶紧小跑过去,把他的书拿起来送到他手上,并说了一句“sorry”。
此时,我感觉到了他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尴尬起来,估计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鲁莽和冒失。事情过去了很久,可是每想到这一幕对我后来的人生当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可能会发生争执的事情当中,我都想起了我大学饭堂的这一幕,从而抑制了我发怒的冲动。人只要不随意发怒,那么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可以海阔天空。
结论:同学们,以德报怨,就是在双方都有不对的时候,自己应该首先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避免一次争执。以直报怨,就是被欺负了,应该首先告知老师和学校,会有相应的惩罚机制甚至法律机制保护自己,而不是自己选择以暴制暴。以德报德,就是自己的友好和爱心与对方是平等相互的,这样既能鼓舞自己,同时也鼓舞着别人。
标签: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