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和职业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价值观和职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昕阳小编 125 0

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劳动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新时代以来,劳动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培育出受教育者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劳动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教育的成败。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让他们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体系,在对学生们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时,可以通过思政教育进行。

价值观是一种价值认知形式,具有评价性的功能,是个体关于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行为或客观事物形成的认识。个体价值观蕴含着一定的目标追求,以特定的原则和标准来指导人们做出行为选择。在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中,劳动价值观是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劳动对人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和属性。也可以理解为劳动价值观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结合社会和自己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和思想体系。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像下,在择业和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包含了自身对劳动的看法、评价,以及劳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表现在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意愿、劳动追求和劳动选择等多个方面。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在时代性、矛盾性、可塑性方面,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时代性。劳动价值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升华。随着经济关系变迁、社会发展变革,劳媒体平台动的要求、环境和形态发生了变化,劳动价值观也出现了对应的变化。大学生充满创造力和活力,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彰显着时代烙印,反映了社会发展方向和时代特点。其次,矛盾性。大学生在形成自身的劳动价值观时,会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年龄阅历、身心条件等,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像下。大学生会在思想矛盾运动中做出有意识的选择,形成符合自我价值标准和满足自身需要的劳动价值观。最后,可塑性。虽然劳动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生演变。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发展和最终形成遵循着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学生虽然在中小学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劳动价值观,但是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会形成塑造出新的更稳定的劳动价值观。

思政教育能够明确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具有对应的理论内涵,正是有了理论内涵的支撑,才能够发挥指导作用。在思政教育中,思政课教师们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们讲述劳动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劳动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劳动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体现于物质资料生产中,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物质资料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包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人类劳动。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保障,也是建造美好生活的途径。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财富和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就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具体劳动带来了物质财富,而物质财富丰腴了精神财富,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最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成功后,人可以通过劳动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劳动不仅是维持生计的方式,更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需要。在思政教育中,学生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全面认识劳动的本质,理解劳动价值观产生的内在逻辑,进而明确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理论内涵。

思政教育可以确保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符合未来发展。在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劳动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让学生们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劳动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正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劳动为国家发展贡献了力量,推动我们国家发展壮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理想的成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效果显著,劳动价值观也在不断革新,在继承原有劳动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新元素,最为突出的元素是科技和知识。可以说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实践路径就是在苦干和肯干的基础上,发挥脑力劳动的作用,让知识型、技能型、管理型的劳动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如今人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形式发生了变化,劳动主体也出现了调整,发挥知识型和技能型劳动者的作用,符合劳动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环境出现了变化,劳动的方式和方法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劳动价值观的内涵得到了革新,表现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这四个方面。在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给学生们讲述这四个方面内涵的意义,确保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契合未来发展。

如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入新阶段,大学生担任的使命和责任发生了变化,大学生要革新劳动价值观,担起时代责任。思政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形成共识,形成新时代下的劳动价值观,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要实现这一效果,就需要促进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

促进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可以从建设以劳动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做起。学校是传授学生知识和塑造道德品行的主要场所,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塑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把劳动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革新和完善自身的劳动价值体系。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们会有更高的思想价值追求,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会积极践行劳动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围绕学生做好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加大培养力度。借助新媒体平台,积极向学生传递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思政教师要给学生讲清劳动价值观的内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升学生对劳动价值观认知的深刻程度。另外在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年级来灵活安排课程,确保所讲授的内容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学生和教师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而且是劳动价值观传递的推动者,把劳动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把二者充分联系起来,为思政教师讲课提供了素材,也为学生提供了提升劳动价值观的渠道,进而促进了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

促进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需要把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把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从理论高度来进行劳动价值思考,在思政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不断完善自己的劳动价值体系,同时巩固自己原有的劳动价值知识。在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需要把知识传授和劳动价值观教育融合起来,让劳动价值观充分融合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在给学生们讲授劳动价值观相关的知识时,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劳动促进了社会发展,创造了社会财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同时给学生们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教育,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劳动价值观和这些内容的联系。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们作好表率,引导学生们积极践行劳动价值观。思政教师还需要创新思政课堂教学,促进思政实践教育和课堂教育的结合,不仅要提升学生们的理论认知水平,而且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兼具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的劳动素养。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师还要多给学生讲授劳动价值观相关案例,让学生们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幸福是在劳动中拼搏出来的。通过把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促进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需要拓展校外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平台。思政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给学生讲解与劳动价值观相关的课外内容。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邀请劳动模范到学校演讲。让学生们感受劳动模范的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劳动认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其次,发挥家庭平台的作用。父母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带来影响,让学生拥有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家长就需要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给学生做好示范作用。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大学生塑造出科学的劳动价值观,能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带来思想保障。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从理论高度来深刻认识劳动价值观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成为了思政教师需要进行的尝试。

(作者:吴浩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 光明网

标签: 媒体平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