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姓氏怎么读(么姓氏怎么读幺)

昕阳小编 221 0

文/王皓熙

大学同窗中有敬氏者,绵阳梓潼人也。四年同窗之间,凡同学好友无一不以“jing”呼其姓氏,其本人自我介绍也以“jing”自称,我辈遂不觉有异。毕业后,彼此见面不多,音讯鲜少。有一日我与一同事闲聊,该同事亦绵阳人氏,谈及当地风土人情,偶有提及绵阳地区呼“敬”氏为“gou”氏,与其他地方大不相同。我闻之大感惊奇且意外,立即想到,若诚如斯言,那当年我们不是错呼敬兄多年么?于是发信息向其讨教,敬兄虽稍感诧异,但也很快回复道,的确在他们绵阳一带,“敬”这个字用作姓氏时都读为“gou”,音同“够”。他也是离开绵阳之后,为了避免过多的解释与麻烦,才顺水推舟地将自己的姓氏改读作“尊敬”的“敬”的。我又再继续请教敬兄这个“gou”读音之历史渊源,敬兄表示具体来历他也不晓得,只知道祖辈如此代代相传,而且绵阳、南充一带都是如此,真可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虽然如此,但我却“考据癖”犯了,定要问个究竟,遂开始翻查相关资料。方才发现,这个问题背后原来有着一连串曲折历史。首先,后汉《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敬君,原陈厉公之子陈完,谥为敬,又叫田敬仲,其支孙以谥号为氏。”至后世《宋史》又有记载:“文彦博先祖本姓敬,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之讳,改姓文。后晋亡后,复姓敬。至北宋立为国时,避宋翼祖赵敬庙讳,又改com姓文。”可见敬氏因为避帝王名讳,而不得不改作文氏。而另一支敬氏后人,则改作苟氏。这种姓氏分化现象在历史上并非罕见,如东晋灭亡后,司马氏族人为避仇祸,易为马氏与司氏;满清倾覆后,叶赫那拉氏改为叶氏及那氏。此类二氏,论其本源,原属一家。

敬氏之分化,有一处问题。即,追溯“敬”字篆体原形,其左边并非是草字头的“苟”,而是羊部的“茍”,今音读为“ji”,亦为“敬”之声源。后来因字形衍化,与“苟”字混合,后人便渐失“敬”字本源,故改姓为“苟”,就不免与原有之苟氏有所混合了。另,根据南部县“更姓碑记”记载,苟化兰为翰林院太学生,乾隆皇帝以其姓氏不雅,将“苟化兰”改为“敬化兰”,但改字不改音,以示不忘根本。此当是川北地区敬氏由来之确切史料。但此人又与成都华阳县人敬华南有所混淆,根据《清通志》记载:“敬华南官翰林院编修,本姓苟氏,改为敬氏。”究竟这苟化兰与苟华南是否为一人?尚待更多史料考证。

另一方面,苟氏又与本无渊源的芶氏有所混淆,四川地区的芶氏及苟氏,向来读自己的姓氏如“够”。但无论姓“敬”“苟”还是“芶”,只要读如“够”,大致可以判定,这多半是正宗的四川人氏。

【征稿启事】

华西都市报“宽窄”副刊四川方言龙门阵《盖碗茶》版面推出以来,得到省内外四川方言作者的大力支持。为让《盖碗茶》更加活色生香,方言故事层出不穷,我们向“有故事”的方言作者长期征稿。有好的方言故事,有趣的方言传说,都可以给我们投稿。字数不超过1200字。投稿信箱:730156805@qq.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标签: com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