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的意思是什么(蓦字的意思是什么)

昕阳小编 95 0

除了古人专门的文章著作外,还有许多散见的篇章,其中有不少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对它们,也不能只当做美文来欣赏,更应认真品味其中的义理,才能使这些美文真正对后人起到应有的启迪作用。下面专就此类美文加以说明,人们可以举一反三,发现更多古代美文中的深刻义理。

王羲之《兰亭集序》是一篇名文,又因王羲之亲自用高超的书法书写传世,所以人们往往只知赞叹其文的文笔优美,书法高超。其实文中含有深刻义理,王羲之撰写此文,更看重的还是这种义理,而不是表面的文章与书法。

蓦的意思是什么(蓦字的意思是什么)-第1张图片-昕阳网

古书中的王羲之画像,

蓦的意思是什么(蓦字的意思是什么)-第2张图片-昕阳网

后人描摹的王羲之《兰亭序》


蓦的意思是什么(蓦字的意思是什么)-第3张图片-昕阳网

《晋书·王羲之传》中的《兰亭序》原文

《兰亭序》的前半段描写景致,后半段则阐发义理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他希望后人有所感者,正是这种义理,而不是前段的景致和所写的书法。

又如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其中的义理有与《兰亭集序》不谋而合者。


蓦的意思是什么(蓦字的意思是什么)-第4张图片-昕阳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字很短,但义理深长,后人读之,不应只看作美文,更应感受其中的义理。

又如韩愈的《原道》,更是专门阐释义理的文章: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蓦的意思是什么(蓦字的意思是什么)-第5张图片-昕阳网

柳公权书韩愈《原道碑》文

这样的文章,现代人读起来也许无味,但在古时却是名文,原因就在于其中义理深厚。

又如苏洵《嘉佑集》中的“利者义之和论”,亦是纯言义理之文:

义者所以宜天下,而亦所以拂天下之心。苟宜也,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求宜乎小人邪,求宜乎君子邪。求宜乎君子也,吾未见其不以至正而能也。抗至正而行,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然则义者,圣人戕天下之器也。伯夷、叔齐殉大义以饿于首阳之山,天下之人安视其死而不悲也。天下而果好义也,伯夷、叔齐其不以饿死矣。虽然,非义之罪也,徒义之罪也。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大义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而其发粟散财,何如此之汲汲也?意者虽武王亦不能以徒义加天下也。《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又曰:“利物足以和义。”呜呼!尽之矣。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夫徒利而已。圣人聚天下之刚以为义,其支派分裂而四出者为直、为断、为勇、为怒,于五行为金,于五声为商。凡天下之言刚者,皆义属也。是其为道决裂惨杀而难行者也。虽然,无之则天下将流荡忘反,而无以节制之也。故君子欲行之,必即于利。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呜呼难哉!圣人灭人国,杀人父,刑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与人以千乘之富而人不奢,爵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有义利也。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五色必有丹而色和,五味必有甘而味和,义必有利而义和。《文言》之所云,虽以论天德,而《易》之道本因天以言人事。说《易》者不求之人,故吾犹有言也。”

古人的文章阐说义理比较常见,其实古人作诗亦常言义理,前面说的屈原《离骚》已是好例,再以后人的诗作略举其例。

如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之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阐发古代高士不知俗韵而复返自然的义理,后人常说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其实却忽视了陶诗中的复返自然的深层义理,可以说读诗未得其要。

他的《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这是说天道(大钧)不会照顾某个私人,而是对万物一视同仁,所以人与万物一样,不可能长生永年而不死,不管是贤是愚,最终都不免一死。如何对待生死,则有大学问,陶渊明认为,应该一切委运,不喜亦不惧,不用多虑,这是一种坦然的人生态度,饱含深层义理。

他的《饮酒》二十首之五:

com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说复返自然的生活,还是要在人间,不能成为神仙,在此情况下,如何保持心境的坦然平静,则应有一种富有真意的人生态度,但要是与人论说(辩)起来,我又忘了该怎么说?可见此诗表达了复返自然的人生态度,与《归田园居》和《神释》的意旨相同,但“真意欲辩已忘言”,又是王弼得意忘言思想的绝妙表达,这就是此诗的深层义理所在。

陶渊明的这些诗作,表面看是抒发自己的胸怀,但其中隐含着深层义理。人称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但田园诗背后的义理是什么?通过这些诗作可以看出他信奉的义理就是“爱丘山”、“返自然”,明白人在在大化之中应该“不喜亦不惧”、“无复多虑”,在悠然的态度中,感悟一种“真意”,他的真意“欲辨已忘言”等。

又如李白的诗也是多有义理存在于其中,如《古风》之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沈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此篇义理颇多,从大雅不作说起,谈到世事的转换,废兴的万变,正声的微茫,宪章的沉沦,志在删述,希圣绝笔,此皆儒家义理的文学表现。而自古以来所贵的垂衣、清真,则属道家的义理。而蟾蜍之下的数句,则是对现实政治的感伤,所用又是天文、阴阳、术数家的义理。

又如他的《古风》之六:

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

透露出对于现实政治的失望,而以道家义理作为行己的准则。

他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此篇的义理正是承前面诗作而发,既然现实中不得顺遂,富贵不足营求,于是转而寻求人生的尽欢,不以古来圣贤为榜样,而与美酒为伴,以此销愁,这正是道家退隐义理的体现。他说“哀怨起骚人”,从屈原以来,到陶渊明、李白,就都是哀怨中的骚人,而所言的义理却不尽相同。

又如杜甫,他的诗作中也多有义理,如《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人在佛境,感觉阴虚清冷,晨钟暮鼓,又发人深省,所省何理?似乎正与陶渊明“欲辨已忘言”的真意相通。(此诗我专门有一文加以分析,这里不赘述)。

诗人的情怀总是多变的,所以杜甫《望岳》诗又是另一番情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的义理在最后二句,那不仅是景观的描写,更是一种义理的阐发,治学与人生,都应当凭凌绝顶,到达最高处,总览万物,通会其理。于是造化所成的神秀,就不再是自然之物,而纳入自己的胸怀,这种义理,亦是中国古代士人所崇信和向往者。

集部的古书中还有一类,即诗话或词话,其中也多有义理。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从宋词中选取三句,说明三种境界,正是一种用词话阐发义理的方法,这不是王国维的独创,而是古代诗话、词话阐发义理的传统之延续。

梁代钟嵘的《诗品》是著名诗话,其中说: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揺荡性情,形诸歌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这是关于诗之产生及其作用的义理之阐发。

又论诗风之变: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以为诗论道德,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以为四言诗“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但有“文繁而意少”之弊。五言诗则便于“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因此作者多而内容亦有滋味。

又论何为兴、比、赋:

文已尽而义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若能“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

这又是关于作诗技巧方面的义理。

又论诗为人之心灵感荡之结晶,人生任何境遇感怀,都可陈诗以展其义,长歌以骋其情: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文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再盻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据此看来,真可谓诗之时义大矣哉。

又论作诗有时或泛滥成灾,过于庸俗:

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独观谓为警策,众覩终沦平钝。

人人都以吟诗作赋来附庸风雅,这种现象每个时代都能看到。其实真正的诗人及可以传世的佳作,总是数量不多。指出这种现象,也可以作为了解诗歌史的一个规律,一条义理。

又有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用二十四种风格概括古代诗作的各种特点,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诗作的全面深刻之总结,其二十四名如下:

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对二十四诗品的阐释之中,又有不少名句脍炙人口而流传至今,如:

积健为雄、横绝太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情性所至、欢乐苦短等。

如所论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所论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所论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所论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虚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所论缜密: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所论飘逸: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所论旷达: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细细品味这些风格及其描述,可以从中感受不少义理,可以说这是诗话阐发义理的一种独特方式,用诗句表述义理。而后人若要理解其中义理,则要懂得其中的典故,否则如对天书。

宋代有严羽的《沧浪诗话》,其中的《诗辩》“借禅以为喻”,用佛学的道理阐释关于诗作的妙理: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乗,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乗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乗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晩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佛教有大小乘,禅宗有南宗北宗,道亦有正道邪道,学诗作诗应学最上乘者。知何为上乘,还不能得其妙味,关键还能妙悟。禅要悟,诗亦要悟。这种义理,惟知禅理者可言之。

又论悟有深浅分限: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又言:

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寳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晩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傥犹于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

人的悟性有高低,光有悟性还不够,还要“见诗广”,在广见的基础上“熟参”。参,亦是禅家语,不参哪里有悟?非参亦不可言悟。大乘者以为人人皆可成佛,皆可有悟,而言“不可救药终不悟者”,似乎有违大乘宗旨。

学诗要悟,还要有识,知道何为可学之师: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髙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可知所谓的识,就是辨别谁是可学之师,否则入门的路头就会差错,学了半天,只会愈鹜愈远。

但是师傅只领入门,真正学会学好,则要自己肯下工夫:

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词,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真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工夫说得这样清楚,剩下的只有个人去做工夫了。读书、穷理都是工夫,但又不仅仅靠工夫,还要有特别的才能。所说的“工夫”,亦是禅家语。说诗说了半天,一切义理都自禅宗来,所说的工夫,又极象宋代理学的治学的方法,这就是《沧浪诗话》阐发的义理,也是他阐发义理的独特方法。与宋人对话,不懂禅理,则没有共同语言。欲了解真正的国学,不懂得古代学术的渊源流别,不具备古代语言的相应知识,也只能踟蹰于门外,无由登堂入室。

又论诗之高妙在有真情性,妙处不可言传,而后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拘于字有来历,韵有出处,而诗之妙处已不可得: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

据以上的例子,可以中国古代集部的古书中,不只是文字辞藻的华美之文或诗,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美文美诗之中的义理。人们读诗文,往往只欣赏字面上的优美,却忘了其中的真意,这似乎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不是太可惜了吗?


蓦的意思是什么(蓦字的意思是什么)-第6张图片-昕阳网

颜真卿书《诗品》一叶

标签: com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