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的意思)

昕阳小编 101 0

每日论语:读故事,学论语(八佾篇总第56章)

经典原文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经典故事

子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他祖先本是殷商贵族的后裔。周朝推翻商朝统治后,周武王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为宋,当时宋是夏的都邑。微子启去世后,他弟弟微仲继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六世祖孔父嘉以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孔子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的陬邑曲阜。孔子父亲叔梁纥是鲁国著名勇士,叔梁纥夫人施氏一连生了9个女儿,却没生一个男孩。叔梁纥为此十分烦恼,晚年便又娶了年轻的颜徵在为妻。颜徵在为叔梁纥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孔丘。据说,孔子降生的这天晚上,有二龙绕室,五老降庭,天乐奏鸣。其实,“二”代表日月,“五”代表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加在一起叫作“七曜”,古人习惯观察它们的变化,作为国家行政施治的依据,所以七星又叫作“七政”。为此,人们认为:孔子本人有从政之能,他的学生也都有从政之能,这大概就是天人合一的学问。

孔子3岁时,叔梁纥便去世了。从此以后,家里生活全靠颜徵在一人支撑着,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孔子从小就饱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并由此学会了体贴母亲。长大成人的孔丘特别注重孝道,除了时代的原因外,也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曲阜是鲁国的国都,而鲁国又是西周周公的封地,由于这个原因,周天子便给了鲁国高级别的待遇,西周朝许多典章文物都被周公带到了鲁国。西周末年,社会动荡,周王室的许多典章文物都散佚不见了,但鲁国却保留了不少,因此,人们常说“周礼尽在鲁”。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的意思)-第1张图片-昕阳网

小仲尼从小就受到周礼的耳濡目染,他与小伙伴们嬉戏时,常把祭祀礼器摆放出来,练习礼仪。日复一日,小仲尼尽情地和小伙伴们玩着这种游戏。这一切,都被细心的母亲看在眼里。有一天,母亲把仲尼叫到身边,微笑着问:“丘儿,你长大以后,是想做管祭祀的官吗?小孩子家怎么天天学礼制呀?”

小仲尼瞪着一双明亮大眼睛,认真地回答:“娘啊!我长大了,要当个为国效力的好大夫,不学礼制能行吗?”母亲一听到儿子有读书的要求,心中暗喜,一把将儿子搂在怀里说:“丘儿真是娘的好孩子!从今以后,咱家里专为你设学堂,娘教你读书好吗?”“太好啦,太好啦!孩儿谢过母亲!”小仲尼说完,恭敬地给母亲磕了一个头。

仲尼6岁的时候,有一天,有位贵族在曲阜南郊进行祭祀活动。他得知后就连忙跑到举行祭祀的地方,兴致勃勃地观看完了郊祭大典的整个过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的意思)-第2张图片-昕阳网

祭祀结束后,小仲尼意犹未尽,回到家便从屋里找出一些坛坛罐罐恭敬地摆在院子里,模仿刚才在南郊看到的祭礼,按照程序一丝不苟地认真演练了一遍。从此,模仿郊祭便成了小仲尼经常做的游戏。在母亲悉心教导下,小仲尼进步飞快,只用了6天的工夫,就把300多个字学会了。13岁时,小仲尼进入官学学习,当时学生们所学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礼节。15岁前,仲尼学习了一般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这些根本无法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

由于家境贫寒,仲尼没有条件进入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高级学校深造,他就只能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水平。仲尼勤奋好学,当时社会上要求士人必须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大科目,他都努力去掌握。他进太庙时遇见什么问什么,表现了极其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便有了“子入太庙,每事问”的典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的意思)-第3张图片-昕阳网

“子入太庙,每事问。”留给我们的启示:


一、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张居正注:圣人之心极其谦虚,故每事问人,不厌详细,其与尧之钦明、舜之问察,一而已矣。学圣人者,当于此求之。


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