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

昕阳小编 128 0

《孤不度德量力帖》

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第1张图片-昕阳网

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第2张图片-昕阳网

《孤不度德量力帖》

《孤不度德量力帖》传为晋古法帖。该帖用笔圆劲,擒纵自如,虽作章草体势,亦有今草韵致。

此帖作者,据宋黄伯思《东观馀论》言为王羲之:“首语此文虽出亮言,亦史家润色之。又中云‘亮曰’,亦史家所记。米遂谓亮书,差千里矣。仆谓此帖当是逸少书,盖与此公章草《豹奴帖》笔法同。”的确,《孤不度德量力帖》与王羲之《豹奴帖》笔法有相近之处,个别字草法亦完全相同。

《阮公帖》

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第3张图片-昕阳网

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第4张图片-昕阳网

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第5张图片-昕阳网

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第6张图片-昕阳网

王羲之《阮公帖》

《阮公帖》,7行,54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

阮公故尔,可忧。时放恕大事,今令速言。阿万守笃,大灸不得力,而从事以至,甚无计。自必出,唯须小佳。铁石今出求救,足下可复助。旦令得通。

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345-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十七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延伸阅读

王羲之一家的“艺术人生”

一般的人,比如像我,知道王羲之,首先是从他的书法开始的。因为《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教科书里,或者什么青少年版的百科介绍上,都会有影印本。确实,那字写得漂亮,让人赏心悦目。虽说真本已陪唐太宗入了昭陵,但那精彩的摹本也会让人叹为观止。

书法,我是不懂的。其实,又岂止我一个不懂?因为见仁见智,谁也不是艺术的上帝。这就免不了会有各种各样的招摇撞骗,或者正的不来来邪的,弄得怪七怪八,就像现在的丑星,以丑为美,风头压过帅哥。王羲之的字,有人说媚,有人说溜,难道非得像八大山人那样秃笔写就“哭笑不得”才算独树一帜吗?我看,这么美的字,真是养眼啊!那字,若比作少女,是亭亭玉立;倘若是男子,便是玉树临风。太美的东西,总有阴柔的一面,但王羲之的字,骨子里是有刚性的,就像同是帅哥,他的肌肤还是绷紧的,像个健身教练,而不仅仅是一个花样美男。

这样帅的字,很难想象他的人有多丑。我想,出身于门阀世家的王羲之,他也必定是一位大帅哥。这从基因学上都可以推出来。有钱有势的人家,干吗非得像自虐狂一样地去娶一个丑女呢?就是自己丑,倘若另一半是美女,几代改良下来,也是玉人一个了。帅的人,有了自信,也就更加率真起来。既帅气又率真,那就是千百年来传颂不衰、让人心仪不已的“魏晋风度”啊!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本家侄子。王导是什么人?他与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简直就是把兄弟,是他一手辅佐司马睿登上宝座的——由此可见王家的地位。也正因为此,太尉郗鉴才会派门生到王导家求婚,挑选女婿。王导也颇洒脱,叫门生自己去东厢房考察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向郗鉴汇报说:“王家的青年一代都好,只是听到有人挑女婿来了,一个个都表现得十分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露肚子吃东西,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似的。”郗鉴说:“好,那就这个啦!”打听下来,原来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郗鉴的眼光的确不错,不但把女儿嫁到了“书圣”人家,而且还把女儿嫁成了书法家,后来好些王羲之署名的书笺,据说就是她代笔的。只是,那些堂兄弟也真是的,还没说选你呢,就紧张成那样,装什么一本正经呢?也不看看是什么时代!魏晋时期,谁有个性谁就有魅力,岂不闻“礼岂为我辈设也”?在这一点上,王羲之就像他的书法一样潇洒。也是,就说那《兰亭序》吧,本来就是集会后记事的一个草稿。后来,王羲之也曾正儿八经地写过几次,可就是比不过草稿,这不就和招女婿一样嘛!

苏东坡写文章,据说是“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是一个潇洒的主儿。王羲之为人,就像苏东坡写文章一样,也是任真任性。他可不像儒生一样,酸不溜秋躬行圣人之道;也不像“竹林七贤”那样,去故弄玄虚搞什么行为艺术。一切的一切,就是“自然”两字。他生性爱鹅,有个老人养了一只鹅,叫得很好听。王羲之想买下这只鹅,可惜不能如愿,于是就带着亲友团坐车去观看。谁知老人一听王羲之来了,就把鹅杀了来招待他们,害得王羲之叹息不已——真正是焚琴煮鹤啊!后来,王羲之听说有个道士养了一群好看的鹅,他的“鹅瘾”又犯了,想全部卖下来。那个道士倒也是个人物,他对王羲之说:“你为我抄一部《道德经》,我就把所有的鹅送给你。”王羲之就欣然提笔,把得来的鹅全装在笼中带回了家,心里还乐滋滋的。难怪他们王家写“鹅”字特别有神,其实是有缘由的啊。

王羲之并不是只在一些小零小碎的事情上“洒脱”,人生大事上也很想得开。他与王述年轻时就出了名。但他很看不起王述,两个人关系不好,谁瞧谁都有点儿不顺眼。后来,王述做了他的上司,动不动就来视察工作,迎来送往的,弄得王羲之很烦。王羲之“耻为之下”,就索性辞职不干了。人生在世不称意,鞍前马后看人家脸色,这日子岂非过得太郁闷了?王羲之并不是一个“汲汲于富贵”的人,当初找对象时如此,现在也如此。“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倘是志趣相投,倒也罢了;两个人像对头一样的,那又何必奉陪呢?流觞曲水,还是兰亭的风景美啊!

有这样的老爸,自然也会有这样的儿子。最能传承衣钵的,就要数王献之。他七八岁时,书法上的功夫就很了得了。王羲之有一次偷偷地从背后进来,冷不防从他手中抽笔,竟不能抽出,可见用笔已能达到“入木三分”。王献之还画得一手好画,有人曾请他在扇面上画画,他不小心误点了一笔,于是,因势象形,就画了一只黑花母牛,还画得很好。在王家的几个兄弟中,就数他最出色。一次,他与兄长徽之、操之一起去拜访谢安,两位兄长说的大多是俗事,献之只是略叙寒温而已。事后,有人问谢安王家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者佳。”为什么呢,因为《易经》上说:“吉人之辞寡。”这一点,倒也像他老爸,“羲之幼讷于言”,不过,长大后,王羲之的口才也是不错的。

的确,从大气的角度来看,献之更显出挑。一次家里失火,徽之拔腿就跑,鞋也来不及穿;献之却神色镇定,慢腾腾地叫仆人扶他出去。当然,徽之也独具风采。徽之与戴安道是好朋友,其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而戴在剡县(今浙江嵊州)。一个冬夜,雪刚停,月色清朗,四面一片银光。徽之一边独自喝酒,一边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到了戴安道,便连夜动身乘小船去拜访。经过一夜才到,可走到门前却不进去,反而转身回来了。人家问他是何缘故,徽之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你看,是不是也是一个神仙一般的人物呢?他爱竹成癖,临时借人家的空宅居住,一住下就叫人种竹。有人问他,暂时居住,何劳如此?徽之答道:“何可一日无此君?”为此,有一次路过吴郡,看见一个士大夫家中有长得很好的竹子,也不去拜访主人,就坐着轿子径直来到竹丛边,吟咏长啸了很长时间,离去时竟也不跟主人说一声。最后,主人忍不住了,才把他拦下来——不知道是否拍照留念了!

这样的人家,人人都特有个性,就是娶来的媳妇都高人一等——只是太高了,反把自己给压下去了。因为王家娶的是谢家的才女谢道韫。谢道韫在谢家子弟中,也是“巾帼不让须眉”。一次下雪,叔叔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她的堂兄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她接过来就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叔叔大笑,非常赞赏这个侄女。可惜,谢道韫的命比她婆婆差,她婆婆是嫁给了最出色的王羲之,而她偏偏嫁给了不甚出色的王凝之。所以,回到娘家,她就向叔父发牢骚。叔父说:“他是王羲之的儿子,应该不会差啊!”——这一回谢安失眼了——谢道韫说:“我家一门都是人才,想不到天底下还有王郎这样的人!”可见,谈婚论嫁也不能光凭公公老头的名气。不过,才女嫁人自古就是个难题,你看,连王献之都不是她的对手。一次,王献之与人辩论,即将理屈词穷,谢道韫就派丫鬟对小叔子说:“嫂嫂来替你解围。”于是,隔着屏风,顺着献之的意思,把客人驳得哑口无言。这么厉害的主儿,你说哪个男人还配得上呢?难怪现在许多女博士都“束之高阁”呢!

不过,王家娶了谢道韫,万绿丛中一点红,样子也煞是好看。

远远地看来,王家一门,男男女女,风度真是“勿要太好”——毕竟是搞艺术的,思维就是不一样,又正好遇上了一个“人的自觉”时代,就传扬得更精彩了。可惜现在追的不是八卦绯闻,就是高考状元,再也没有这样的风度了。 (岑燮钧)

《转佳帖》

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第7张图片-昕阳网

《转佳帖》翻墨本

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第8张图片-昕阳网

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第9张图片-昕阳网

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第10张图片-昕阳网

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第11张图片-昕阳网

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第12张图片-昕阳网

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第13张图片-昕阳网

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第14张图片-昕阳网

度德量力是什么(度德量力是什么生肖)-第15张图片-昕阳网

《转佳帖》,拓本。9行,62字。草书。

帖文大意为:您近来身体转好了吗?自立秋以来,我的健康状况欠佳,现在仍未康复。近来还很少食肉,经常吃面食,还是欠佳,仍旧疲因病苦。服散已久,如此也难以求得安泰。不能脱离世俗,却有非分的欲求,或许因此招致病苦弊害。

在王羲之诸多尺牍中,特别是问疾、自况的尺牍中,屡屡察见所陈服食之事,病害之苦。此帖所谓“不去人间,而欲求分外,此或速弊”,正是王羲之所患诸多病害肇端於服食的自状。“欲求分外”是指王羲之服食以求养生长寿的欲念。

此帖亦收刻于《大观帖》、《绛帖》、《宝晋斋法帖》、《二王帖》、《澄清堂帖》。或有将此帖与乐著帖(又称《县户帖》、《乡里人乐帖》)合为一帖。据帖文文义,分作两帖为宜。

释文:

君顷就转佳不?仆自秋便不佳,今故不善差。顷还少啖脯,又时啖面,亦不以为佳,亦自劳弊。散系转久,此亦难以求泰。不去人间,而欲求分外,此或速弊。皆如君言。

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王羲之的书法曾被誉为“尽善尽美”和“古今之冠”。其书中的美韵,至今仍是书界努力探讨的课题之一。历史上出现这样一位精深博大、影响深远的书法大家,必有其独特的历史环境和个人条件;其艺术成就,亦必有后世不能重复甚至难于企及之处。

在我国历史上,就学术精神的高昂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过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局面,可以与其媲美的,就是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诸种艺术中更能代表当时的高度成就和时代精神。

汉朝曾经有过鼎盛的时期,但至东汉末年已极端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到了极点,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汉王朝终于在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中瓦解了。接着是持续数10年的三国割据。司马氏用残酷的手段从曹魏手中夺取了政权,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但是不久就爆发了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与此同时,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崛起,建立自己的政权。西晋在凄惨中灭亡,晋室和部分中原大族南移,建立起东晋政权。随着东汉王朝的灭亡,其精神支柱儒术,也走入繁琐、神秘和虚伪的谶纬经学,信其者日少,人们开始从老庄学说中去寻找解答,于是玄学成为当时哲学思想的主流。

在东汉王朝的衰亡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庄园经济和世家大族成了新的社会支柱。儒学主张“有为”,故容易为掌握了统一政权者所利用;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玄学主张“无”和“无为而治”,更容易为没有能力掌握统一政权而又颇有政治经济实力的世家大族(或称门阀世族)所接受。玄学的流行还有一个现实生活的原因,即汉末以来,连年战争,统治阶级内部亦互相残杀,又曾有大的瘟疫流行,这些都容易给人们造成一个世事变化莫测和人生无常的印象。这种情绪也更接近老庄思想和当时传入不久的佛教精神。

魏晋时期重视的是人的才能和智慧,即所谓“唯才是举”,所以人物品藻大为流行。由对人物才智的重视转而成为对人物才智乃至气质、仪表的赞赏,以致形成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政治、社会的要求转变为审美的要求,审美要求再进而成为艺术的表现。这种转化现象虽然许多社会阶段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但魏晋南北朝却表现得尤为突出。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饱含各种社会矛盾和思想矛盾,同时又有着昂扬的创造精神的时代,作为富于智慧、浓于热情的王羲之正是出生和成长在这样一个时代,故他的思想和行动以及他的艺术创造,都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标签: 引进外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