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画一画)

昕阳小编 112 0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迎接农历九月,古诗三首说九月

当现代的人沉浸在夏天刚走的凉爽里,古代此时,却到了季节的晚秋。

农历的九月,是公历十月左右,暑气消散,天气清和,正是休假旅游的好时段。当代的官假,有国庆节,商业节日有双十,清爽风日,靓衣美饰,是一年中供需两旺,且最为休闲的时段。若说起这个月是传统的晚秋,只怕很多现代人都诧异,秋天就这么到了最后?我们以为刚开始呢。

古代的九月也是忙碌和兴奋的时期。

因为,此阶段是稻子等农作物秋收的季节,也是很多果树成熟,忙于采摘上市贮藏的时段。

随着温度下降,天气由热转凉,并且逐渐微冷。但是阳光明丽,雨水减少,是稻田棉花重要的收获季,这就是秋收。春种一颗谷,秋收万粒粮。但是收获是为了应对漫长的寒冬和荒年。

人们在收获庄稼的同时,要及时准备秋冬的衣裳。所以九月在古代也相当忙碌。

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画一画)-第1张图片-昕阳网

九月授衣

先秦周朝的《诗经》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且这首诗在这个句式上重复两次。

那是什么意思呢,是强调,自农历七月开始,天象就由夏季转向秋季,要人们提前做准备,到了农历九月份,是必须做好秋冬的衣裳。因为九月来了,不比夏天,这个时段,是必须穿戴齐整的衣裳的,最主要的功能还是御寒保暖,另外一个功能,就是社会礼仪上的。随着夏天暑热过去,人们要开始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衣裳是身份职业的标配,是基本的社会礼仪。

所以最忙碌的就是家庭主妇,宫廷织女,贵族的使女,九月风日舒适,她们却不能闲着,要纺纱织布,做成衣裳。而陪伴她们的往往是秋夜的虫鸣,伴随织布机和剪刀的声响。

唐朝之前有没有特定的“授衣节”,没有历史资料和文字流传下来。

但是到了唐朝唐玄宗天宝时期,多了一个“授衣节”,他的意思是,古代就有九月授衣一说,九月一日,我放十五天假,你们回去准备秋冬的衣裳,顺带祭祀一下你们的祖先,然后再回来上班。这个假日一直延续到唐朝末年。

那么授衣假长达半月,涵盖了重阳节,大家纷纷回流到家乡,倒也充分拉动了经济内需。

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画一画)-第2张图片-昕阳网

“公门悬甲令,浣濯遂其私。

晨起怀怆恨,野田寒露时。

气收天地广,风凄草木衰。

山明始重叠,川浅更逶迤。

烟火生闾里,禾黍积东菑。

终然可乐业,时节一来斯。”中唐 · 韦应物《授衣还田里 》

这是中唐时期的韦应物看到衙门口张贴的告示,告知他可以回乡过授衣节。这对于家乡在京城不远的官员实在是个好事。实际这也是朝廷体恤基层官员的勤勉,让他们有时间回乡帮助秋收,孝顺父母,祭祀先祖,感恩国家。这是封建时代家国一体的良好运行时段。

他一早上起来,就怀着激动归乡的心情,走出都市,在回乡的路上,看到了壮阔的秋景。

田野上秋露一片,风色微冷,庄稼成熟,草木呈现成熟后的衰败。

但是秋天的山水,别有清丽,重叠的远山,蜿蜒的溪水,之间是大片的成熟的收割后的农田,炊烟袅袅。

秋是衰瑟,也是成熟,秋是凄冷,却也热闹温馨。

他看到的是秋天里人们安居乐业的喜庆和勤劳,冲淡了秋天的凄冷,别有一种人间的新美。

授衣节到宋朝,往后延,延迟到农历十月一日,民间重视给先人烧祭寒衣。

从换季上来讲,农历九月,也是需要服装的刚需时段,自古以来,衣裳的需求和消费,农历九月,就是一个不可忽视高峰。冷暖人间之冷暖,重在九月。

清朝黄景仁一句诗写了无钱制备秋衣的悲苦“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来说明九月和服装在生活上的密切相关。

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画一画)-第3张图片-昕阳网

九月重阳

重阳节起源先秦,季秋是古代秋收祭祀太阳神以及诸神的日子。

到了西汉,术学道学流行,九月九日,有着数字以及阴阳五行上的吉利,在西汉,宫廷流行九月九日,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内廷传统。在丰收的季节,采集灵草灵药,辟邪祛病,向往祈福长寿长生。

而这种内廷传统,很快在民间流传。桂花在汉朝宫廷也是名贵的长生养生酒,但是这个时期北方民间桂花不多,但是菊花还是非常普遍的。重阳节饮用菊花酒,戴茱萸流行下来。

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们如此热爱菊花和茱萸呢?原因真的很简单,当时医药提炼和推广都不发达,也没有如今这样的医疗体系,人们只能就近从自然界中获得可以利用的一切药材和资源。菊花和茱萸被当时认为是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的。连秋天的太阳,露水,也作为一种利于人健康的存在而利用。

所以重阳节登高,喝菊花酒,敬畏自然之神,成为一种风俗绵延下来。


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画一画)-第4张图片-昕阳网

“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东晋 · 陶潜《九日闲居并序》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陶渊明的晋朝离汉朝相去不远。那个时候,九月九日,又叫重九。他谈到了当时的人们为什么喜欢九月九日,因为人生苦短,人们渴望健康长久。

也就是“九月九日”天然含着久久的美好愿望,长久的日月,长久的人生。

要知道东汉到三国魏晋时期,中国人口由6000万,锐减到不足一千万。天灾人祸,使得人们渴望健康长生。在缺医少药的时代,连九月九日这个日子,都充满了内心的虔诚和愿望。

所以当九月九日来临的时候,举世都爱着这个日子。

这个日子,有美丽的露水,炎热的风已经消散,有澄澈的空气,景色干净。

有大雁在天上飞翔。

这个日子,要喝酒,加速血液循环,驱除心中的焦虑,这个日子,要吃菊花,菊花可以延年益寿。

时到今日,九月九日,仍旧是唤起人们内心美好永恒的日子和数字,就算不再焦虑早夭和疾病的摧残,也会有着感情长久,人生幸福的含义。

正是重阳节从开始就期待健康长久,所以重阳节有一个重要的内核就是敬老。

这种内核在当代发扬,当代的重阳节,被称作“老人节”。

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画一画)-第5张图片-昕阳网

九月初三

九月初三是什么日子呢?九月初三,不是官方的节日,不是民间的节日,但是因为白居易的《暮江吟》,成为晚秋最美的天象和景色。

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诗。很多人不知道授衣节,不知道重阳节的茱萸,但是一定知道这首诗,并且脱口而出。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这里写了晚秋最清新的黄昏和夜色。

残阳和新月同在,天空高美深邃。江水一半是霞光红,一半是流波清碧。

当太阳沉下去后,夜露生成在江边的秋草上。

那露水像最皎洁的珍珠,而新月如眉又如弓,昭示着最美的秋夜,金风玉露,月儿弯弯。人间有多少丰收的喜悦,有多少等待团圆的期盼。

而白居易显然是强调,当下即美好。

日落月起,以这样清新的姿态显示,宛如秋天里的绝美春天,却比春天多了份沉入心底的旖旎和可爱。像露水一样短暂,像新月一样清新。叫人欢喜,沉静,却有微微的惆怅。

宛如最美的恋,如同爱人的泪珠,在滴落的瞬间,已经成为永恒。

这里的“可怜”不能用现代汉语的“可怜”来看待。

可怜的怜,在古汉语中,是带着悲悯互感的欢喜气息,带着恋情中的百转千回,不是一种惊艳带来的追慕,而是一种互相感染的爱的情怀,是深爱和怜惜的混合。

所以这首诗,是耐重复读的。

美好的是九月新月的傍晚和黄昏,美好的是清秋初来的清新,美好的是必将留下回忆的景色和情怀。

有多少人遭遇心灵的爱情时,会想到这句诗,是景色的,也是爱恋中情感的。

是秋的浪漫,是秋的纯净,是秋的细腻。

白居易的九月初三审美,给了后世很多诗人以坐标。人多人在九月初三,总要记录一下,回味一下,自己的九月初三,到底有何不同。远如陆游,近如乾隆,查慎行,黄遵宪,皆有好诗致意。

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画一画)-第6张图片-昕阳网

来,写一写你笔下的农历清秋和晚秋吧,是九月初三的美打动你,还是重阳的菊花,还是那飘飘仙衣?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诗词#

唐诗清新木芙蓉五首: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秋分节气美诗六首欣赏:寒暑喜均平,欢喜入秋分

标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