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是什么(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

昕阳小编 82 0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势蒸蒸日上。而在东方,经过公 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魏国因惨败而力量大大削弱,齐国又成 为强国。于是,天下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秦、齐两强 遥相对峙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游说之士,研究形势,奔 走于各国之间。他们针对各国都试图寻找盟友以壮大或保存自己的心理,提出了 “合纵”说和“连横”说。在这些纵横家的影响 和鼓动下,在战国中后期的一百多年里,各国之间发生了外交、 军事上的合纵、连横运动。

所谓“合纵”,就是由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 防止强国的兼并;所谓“连横”,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 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从具体情况看,合纵 的国家多少不一,合纵进攻的对象有秦国,也有齐国。连横在战 国中期以秦国或齐国为中心,后期以秦国为中心。由于各国之间 的矛盾复杂,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合纵、连横的缔结联盟很不稳 定。今天和这个是朋友,明天却变成了敌人,而昔日的敌人一转 眼又成了朋友,呈现出一种“朝秦暮楚”、变化不定的特点。

最早发表合纵的公孙衍,与最早游说连横的张仪同为魏国人, 但两人实在是一对冤家。起初,公孙衍在秦国任大良造(秦爵第 十六级,相当于丞相加将军),可后来秦惠文王转而信任张仪, 用张仪取代了公孙衍。张仪为相后,倡导“连横”策略,在惠文 王十二年(前323)约齐国和楚国的大臣相会,以图联合齐、楚 向魏国进攻。公孙衍解职后返魏,被魏惠王任命为相,号为犀首。 他针对张仪的举动,建议魏王广结友国,以相抗衡。

于是,就在秦、齐、楚相会的那一年,魏国约集赵、韩、 燕、中山共同称王,史称“五国相王”。在这五国中,魏、韩其 实早已称王,此次集会只是新结赵、燕、中山为王,并且五国相 互称王。魏国用发起相王、承认一些国家称王的办法来组织联合 阵线。

“五国相王”是魏国结盟自强的一大胜利,这引起了齐国的 担心。它害怕魏国凭借这联盟的势力,对它不利,于是加以破 坏。齐国两次设计破坏五国联盟,都未得逞。然后,魏惠王的 “合纵”被楚国的进攻打乱了。就在北方五国相王的当年,南 方的楚国向魏国发起军事进攻,楚将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 取八个邑。眼见敌不过楚国,魏惠王转而听从张仪的主张,将 公孙衍弃于一边。

公元前322年,张仪来到魏国,向魏惠王提出联合秦、韩而 攻击齐、楚的策略。魏惠王觉得有道理,就任命张仪为魏相。然 而,诡计多端、巧舌如簧的张仪,表面上是要魏联合秦、韩攻击 齐、楚,真正的意图却是要魏事秦,进而使诸侯都来仿效。这可 惹火了公孙衍。公孙衍忙不迭地出来阻拦,到韩国通报说: “秦、魏联合,魏王重用张仪,目的在于图谋韩国。如果韩国重 用我,秦、魏的连横就可以被阻止。”

韩国大臣公叔很欣赏公孙衍,就委以公孙衍国事。与此同 时,齐国和楚国也想到秦、魏连横于己不利,就出面反对张仪, 支持公孙衍任魏相。魏惠王不久也发现张仪的真实目的是要他投 降秦国,心生不满,不想与秦联盟。见魏惠王不肯就范,秦惠文 王就出兵攻打魏国。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势头,令东方列国生畏,于是纷纷支持 公孙衍的合纵之策。齐、楚、燕、赵竞相重用公孙衍,请他去参 与各自国家的决策大事。魏惠王见此,也将张仪逐回秦国,让公 孙衍复出,主持政事。于是公孙衍志得意满,佩带五国相印,更 加积极地推行“合纵”运动。

公元前318年,也就是魏国以公孙衍代替张仪为相的第二 年,赵、楚、魏、燕、韩五国联合攻秦,并推楚怀王为盟长。然

而,实际出兵与 秦国交战的,只 有魏、赵、韩三 国。伐秦的联军 进到函谷关,遭 到秦军的迎头痛 击。联军组织松 散,很快败下阵 来。次年,秦军 又在修鱼(今河 南原阳县西)重 创联军,斩杀八 万将士。五国合 纵攻秦的战争宣 告失败。从公元前323年秦与齐、楚相会引发“五国相王”,到公元前317年“五国 伐秦”失败,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竭尽口舌之能事,挑起一次次 争端,令天下不得安宁。当时有个叫景春的人对此评价说:“公 孙衍、张仪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他们一怒,各国诸侯就会畏惧; 他们安居,天下的事端就会平息。”

又过了一些年,秦国想攻打齐国,齐国便和楚国合纵相亲。 于是张仪跑到楚国进行活动,设法拆散齐、楚联盟。张仪可以说

是战国游说之士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传说,张仪年轻时师从 于鬼谷子先生,跟他学习游说之术。学成后就去游说诸侯,他曾 投在楚国宰相昭阳门下。有一次,昭阳丢失了玉璧,门下的人怀 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穷,品行不好,一定是他偷了相君 的玉璧。”

大家一起拘捕了张仪,鞭打了几百下,但张仪始终不承认, 只好释放了他。张仪的妻子见了,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 说,怎么会遭受这个耻辱呢?”

张仪却对他的妻子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

张仪说:“这就够了!”

只要舌头还在,他就可以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谋取官禄。 这一次,张仪以秦相的身份来到楚国,其感觉自然与从前穷困时 完全不一样了。他对楚怀王说:“我们秦王最憎恨的是齐国,最 尊敬的是大王您,我张仪也是如此。大王您如能断绝同齐国的关 系,秦愿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相赠,并将秦国美女嫁与您为妻妾。 这样,秦、楚就是兄弟之都,以后永远不动干戈。”

楚怀王一听,既能得地,又能求太平,末了还捎带上可人的 秦国美女,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便欣然应允。群臣也都向楚 怀王祝贺,唯独陈轸表示不安。楚怀王见了,不高兴地说:“我 用不着出动部队,就得到六百里的土地,大臣们都很高兴,唯独 你不安,为什么呢?”

陈轸说:“依我看来,商於一带的土地不但不能够得到,而 且齐、秦两国倒能联合起来。如果齐、秦两国联合起来,那么祸 害必然到来。”

楚怀王说:“有理由吗?”

陈轸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我们有齐国的联 盟。如果同齐国断绝往来,那么楚国就会孤立。秦国何必再贪图 孤立无援的楚国,送给我们商於六百里的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 后,一定会辜负大王。这样,我们北面断绝了与齐国的交往,西 南产生了来自秦国的祸患,因而两国的军队必然一起进攻楚国。 我们现在不如暗中和齐国联合,而表面和齐国绝交,并派人跟张 仪到秦国去。假如秦国给我们土地,再跟齐国绝交不迟;假如秦 国不给我们土地,那就暗合我们的策略了。”

楚怀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说了,就等着我得 到土地好了。”

楚怀王早已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哪里听得进陈轸的建 议。他以相印授张仪,又送上丰厚的财礼。同时,下令关闭与齐 国的交通,断绝关系,然后,派一位将军随同张仪去秦国接受土 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车绳失手,坠落车下,三个月没有上 朝。楚王听说这件事后,认为这是张仪嫌他与齐国断交的态度不 够坚决,就又派人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与楚绝交,并放任姿 态去与秦国结好。张仪见破坏齐、楚联盟的目的已经达到,就出 来接见楚国的使臣,说:“我有受封的城邑三里,愿意把它奉献 给大王。”

楚国的使臣听后发觉不对,就说:“我受命于王,是接受商 於之地六百里,从没听说是三里。”

楚怀王这才知道上当受骗。恼羞成怒的他要立即出兵讨伐秦 国。大臣陈轸又建议说:“不如割一块地给秦国,让秦国和楚国 一起进攻齐国。那样的话,楚虽失地于秦,却还能从齐国夺取土 地得到补偿。”

楚怀王哪里听得进陈轸的意见,于公元前312年 键怀王十 七年),以屈旬为将,起兵攻秦。秦将魏章率军与屈旬战于丹阳 (今河南汜水之北),楚军大败。秦斩楚军达八万人,主将屈句及 裨将逢侯田等七十多人被俘。秦军又进而夺得楚国的汉中。

楚怀王气急败坏,决心倾全国军力,与秦国决一死战。楚军 狠命进攻,深入秦地蓝田(今陕西蓝田县)。秦军在蓝田迎战楚 军,结果楚军又大败。于是楚国割出两座城邑来跟秦国议和。秦 国得寸进尺,又要挟楚国,想得到楚国黔中这个地方,并愿用武 关外的土地换取它。楚怀王说:“我不愿交换土地,而愿得到张 仪,然后奉献黔中这个地方。”

秦惠王想派张仪到楚国去,但口头不忍说出来。张仪就自愿 请求去楚国。秦惠王说:“那楚王怨恨你不履行协议献出商於土地,你去了他会把你置之死地而后快!”

张仪说:“秦国强盛,楚国衰弱。我和楚国大夫靳尚很友 好,靳尚侍奉楚王夫人郑袖,郑袖说的话,楚王都听从,况且我 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楚国哪里敢加害我。纵使杀了我而替秦 国得到黔中这个地方,这也是我最好的愿望。”

于是张仪出使楚国。楚怀王见张仪来到,就要囚禁他,并准 备把他杀掉。靳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疏远吗?”郑 袖说:“为什么呢?”

靳尚说:“秦王非常喜欢张仪,而不愿意让他出使楚国受 害,今后将用上庸一带六个县贿赂楚国,并把秦国的美女嫁给楚 王,用宫里能歌善舞的女子作陪嫁。楚王爱土地爱美女,必听从 秦国。秦女一到,夫人您就会被疏远了。您应劝大王将张仪放 掉。”

郑袖怕失宠,就日日夜夜缠住怀王,说:“臣子各自替他的 君主效劳。现在,土地还没有给秦国,秦国便派张仪来,可见极 为重视大王。大王不但没有回礼,反而要杀掉张仪,这样,秦王 必然震怒,必然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都迁到江南去,以 免被秦王当鱼肉宰割。”

楚怀王终于后悔了,赦免了张仪,如同以前一样客气地以礼 相待。张仪获释后,马上又是利诱又是威胁地劝楚怀王与秦和 好。怀王仍然经不住张仪伶牙俐齿的一番言辞,以两国太子互相 做“人质”为条件,与秦缔结了婚姻之好,而黔中却被拱手给了 秦国。

随后张仪又巧舌如簧地去连横了韩国、齐国、赵国、燕国事 秦。但从燕国出使回来,还没有到达咸阳,秦惠王就去世了。继 位的秦武王从做太子时起就不喜欢张仪,到登位后,大臣们常诽谤张仪说:“张仪不诚实,到处卖国来谋取利益,秦国如果再任 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

随后张仪借故离开秦国,到了魏国,在魏国担任宰相一年后 去世。张仪死后,公孙衍又到秦国做宰相,持了五国的相印。

秦国的力量日益强大,继各国先后称王之后,秦国又动起了 称帝的念头。秦昭王十九年(前288)十月,秦相魏冉到齐国, 给齐滑王改帝号,相约秦称“西帝”,齐称“东帝”。秦国此时拉 拢齐国同时称帝,是出于一种连横的策略,其目的是联合齐国及 其他国家,并迫使它们一起攻打赵国。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 的改革后,强大了起来,大有与秦、齐成三足鼎立之势。秦国要 东进,遇到了赵国这只拦路虎。

用至上神“帝”的称号作为国君的尊称,以显示自己具有高 于其他国家的地位,这当然为齐国所乐意接受。于是,齐、秦称 帝,并约好共同伐赵,瓜分赵国。

就在这时,苏秦出来策划合纵运动。关于苏秦这个人,司马 迁在《史记》中将他的时代搞错了,说他的活动时期比张仪早。 据1973年湖南长沙汉墓出土的帛书,苏秦活动的时代实为燕昭 王、齐滑王时期。苏秦也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游说之士,是东 周洛阳人。据说,苏秦早年到外地游说时没有成功,很困窘地回 到家。兄弟、嫂子、姐妹、妻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我们周人 的习俗是治理产业,致力于工商,把谋取十分之二的盈利作为要 务。现在你放弃了最基本的事情去卖弄口舌,受到困迫,不是理 所当然的吗?”

苏秦听到这些话后,暗自伤心,就关起门来发愤苦读,研 究各种经世之书。一年以后,终于悟出了切合君意的心得,于 是又去游说诸侯。周游秦、赵等国,最后在燕国被燕昭王赏 识,成为燕昭王的亲信,经常为燕国出谋划策,奔走效力。燕 国是七国中的弱国,无意亦无力征服齐国,却有被齐国征服的 危险。齐与秦称帝合作,使燕国深感不安。苏秦就想以离间计拆散齐、秦的盟约。

苏秦从燕国来到齐国,游说齐王取消帝号,攻伐宋国。苏秦 的思路是:燕国、赵国在齐的北边,宋国在齐的南边,齐攻宋就 将军力集中到南方,对燕国的威胁就减少。宋国夹在齐、楚、魏 之间,楚、魏对宋都怀有非分之想,齐攻宋必然引起楚、魏的干 涉,也就有利于燕国。秦国也有意吞并宋国,齐攻宋定使秦、齐 关系破裂。

苏秦对齐王说:“大王以为称帝如何?”

齐王回答说:“称嘛,天下恨齐;不称,秦恨齐,所以还是 称帝为好。”

苏秦又说:“立两帝,天下是尊秦还是尊齐?”

齐王:“尊秦。”

苏秦随即问:“如果齐去帝,天下是爱齐还是爱秦?”

齐王:“爱齐而恨秦。”

苏秦又向:“两帝相约伐赵或伐宋,何者有利?”

齐王很清楚,赵强而宋弱,且赵国紧邻秦国,于是回答说: “不如伐宋。”

就这样,一问一答,苏秦使齐王知晓了利害。随后,苏秦 说:“这样,大王何不去掉帝号,以得到天下的同情,并使天下 排挤秦国,使之被动;然后再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去攻伐宋国呢?”

齐王想来想去,以为苏秦的建议对齐国确实有利,可以接 受,于是就去掉了帝号仍称王。齐国去帝,迫使秦国也只得去 帝。秦国知道,如果不这样做,会招致天下人的辱骂和反对。 秦、齐称帝在公元前288年十月到十二月,仅仅两个月时间,犹 如昙花一现。

离间了秦、齐关系之后,苏秦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合纵运动。他来到赵国,劝赵王说:

“当前,关东一带所建立的国家没有比赵国更强大的了。赵 国领土纵横两千多里,武装部队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 匹,粮食可维持好几年。西面有常山,南面有黄河和漳水,东面 有清河,北面有燕国。燕国本来是弱小国家,不值得害怕。天下 最使秦国害怕的没有哪一个比得上赵国,但是秦国不敢出兵攻打 赵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害怕韩国和魏国在后面暗算它。这 样,韩、魏两国就是赵国南方的屏障。秦国进攻韩和魏的时候, 没有高山大川的阻隔,可以逐渐吞食它们,直到逼近它们的国都 为止。韩、魏两国如果抵挡不了秦国的入侵,一定会向秦国屈服 称臣。秦国没有韩、魏两国的威胁,那么战争的灾祸必然要转嫁 到赵国身上。这是我替您所忧虑的。

我私下用地图来估算过,诸侯国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诸侯 国的士兵是秦国的十倍。只要六国团结一致,合力向西攻打秦 国,秦国一定会破灭。可现在您却向西服事秦国,对秦国称臣, 打败人和被人打败,向人称臣和使人向自己称臣,难道可以同日 而语吗?

为秦国游说连横的人,都想割让诸侯国的土地给秦国。如果 秦国成就了霸业,就会高筑楼台亭阁、美化宫殿屋宇、倾听竽瑟 乐音。诸侯国即使已经遭受秦国的祸患,但游说连横的人也不用 分担它们的忧患。这样,那些主张连横的人,日夜凭借秦国的权 势恐吓各国,来达到割地的目的。因此,我希望大王深思这个问 题。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善于决断疑难,摒弃谗言,堵塞流言的渠 道,杜绝朋党的门路。因此,我才能在您面前,把尊崇国君、扩 大领土、加强军队的策略,竭尽忠诚地陈述出来。我私下替大王考虑,不如统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来合众亲善,反叛 秦国。号召天下的将相在泡水河边会盟,交换人质,宰杀白马来 盟誓,订立如下盟约:’如果秦国攻打六国中的任何一国,其他 五国都要出兵救助,攻打秦国。诸侯国中有不遵守盟约的,便用 五国的军队共同征伐它。,六国合纵亲善来对抗秦国,那么秦国 一定不敢越过函谷关来危害关东各国了。这样,霸主的事业就成 功了。”赵王听完苏秦雄辩的话说:“我年纪轻,登位的日子不长, 还没有听到过关于国家的长远之计,如今贵客有心保全天下,安 定诸侯,我恭敬地以相国从于是赵王用有花纹装饰的车子一百辆、黄金一千镒、白璧一 百双、锦绣一千匹,让苏秦继续去游说诸侯各国。就这样,苏秦 奔波于燕、齐、赵、魏、韩、楚之间,积极地与各国国君、重臣 串联,最后终于结成了一个反秦的“六国联盟”,同时担任了这 六国的国相。

当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北上报告燕昭王途经洛阳的时候,沿途 诸侯国分别派使者为他护送车马和后勤物资的人很多,几乎可以 和国王相比。苏秦的兄弟、妻子和嫂子,垂着眼不敢抬头看他, 俯伏在地上,侍候他用饭。苏秦笑着对他的嫂子说:“为什么你 先前那么傲慢,而现在却这么谦恭呢?”

嫂子弯腰匍匐而前,把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现在看 到小叔子地位高贵,财物很多。”

苏秦长叹一声说:“同样是一个人,富贵的时候亲戚就敬畏 我;贫贱的时候就轻视我,一般人谁不如此呢?”

苏秦约定六国合纵相亲后,回到赵国,被封为武安君。苏秦 把合纵盟约送到秦国,秦军十五年不敢窥视函谷关。这以后,秦 国派犀首公孙衍欺骗齐国和魏国,跟它们一起攻打赵国,想要破 坏合纵盟约。齐、魏两国攻打赵国以后,赵王便谴责苏秦。苏秦 恐惧,请求出使燕国,说一定要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后,合 纵盟约便瓦解了。

这一年,秦王把女儿嫁给燕太子做妻,齐国又攻打燕国,夺 取了十座城邑。燕王对苏秦说:“以前我们资助你约定六国合 纵,现在齐国首先攻打赵国,接着又攻打燕国,因为先生的缘故 才使两国被天下人取笑。先生能够替燕国收复被侵略的土地吗?”

苏秦听了非常惭愧,说:“请让我替大王把失地收回来。”

苏秦会见齐王,拜了两拜,俯首表示庆贺,随后抬头表示哀悼。齐王说:“为什么庆贺和哀悼相继来得这么快呢?”

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之所以不吃鸟喙这种东西,是因 为它暂时能充饥饱肚,结果却跟饿死一样有害。如今燕国虽然弱 小,但燕国与秦国是亲家。大王贪图十个城邑的利益,却长期跟 强大的秦国结成仇敌。如果让弱小的燕国作为领头雁冲锋在前, 而强大的秦国在它的后面作掩护,你招惹天下的精锐部队,这跟 吃鸟喙充饥是同一回事呀!”

齐王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这样,那该咋办呢?”

苏秦说:“我听说古时候善于办事的人,能够变灾祸为幸 福,化失败为成功。大王如果能够听从我的计谋,就归还燕国的 十个城邑。燕国轻松地收复十座城邑,一定很高兴;秦王知道您 为了他的缘故而归还燕国十座城邑,也一定很高兴。这就叫做抛 弃仇敌,却得到磐石一样牢固的朋友。燕国和秦国都服事齐国, 那么大王对天下发号施令,没有谁敢不听从您的。这样大王用虚 假的言辞表示归附秦国,用十座城邑换取天下,这才是称霸为王 的大业。”

齐王于是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邑。燕国有人诋毁苏秦说: “他是个左右摇摆、叛卖国家、反复无常的人,将来肯定会作 乱。”

苏秦恐怕得罪燕王就回到燕国,但燕王不恢复他的官职。苏 秦拜见燕王说:“我本是东周鄙俗的人,没有分寸功劳,而大王 亲自在宗庙里授予我官职,并在朝上以礼相待。现在我替大王退 却了齐军,并且收复了十座城邑,理当更加亲密。现在我回到燕 国,而大王不再让我当官,一定是有人用不诚实的罪名在大王面 前中伤我。我的不诚实,正是大王的福气。我听说忠诚老实的 人,正是为了自己;上进求索的人,正是为了别人。况且我游说齐王的时候,不曾 欺骗他。我把老母 亲弃置在东周,本 来就是抛弃个人打 算,为别人的上进 求谏而活动。如果 有一个孝顺像曾 参、一个廉洁像伯 夷、一个诚实像屋 生的人,找到这三 个人来服侍大王, 怎么样?”燕王说:“那 就足够了。”

苏秦说:“孝 顺像曾参的人,坚 持孝道,不肯离开 他的父母在外面住 一晚,大王怎能够 让他步行千里来服 事弱小的燕国,帮助危难的燕王呢?廉洁像伯夷的人,坚持义 气,不愿做孤竹君的继承人,不愿做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封侯 的赏赐,结果饿死在首阳山下。有这样廉洁的人,大王又怎能让 他步行千里到齐国为别人的进取而活动呢?诚实像屋生一样的 人,跟一个女子约好在桥下相会,但女子没依约来到,屋生一直 等到大水来了也不离开,抱着桥柱被水淹死了。有这样诚实的人,大王又怎能让他步行千里,去退却齐国的强大军队呢?这就 是我因为忠诚老实却得罪了大王的原因。”燕王说:“你自己不忠诚老实就罢了,难道有因为忠诚老实 却得罪了君王的人吗?”

苏秦说:“不是这样。我听说有个在外地做官的人,他的 妻子跟别人私通,她的丈夫快要回来的时候,跟她私通的人忧 虑了。妻子说:‘不要忧虑,我已经做好毒酒等待他了。’过 了三天,她的丈夫果然回来了,妻子让婢妾捧着毒酒给丈夫。 婢妾想说酒里有毒,但害怕主人要驱逐女主人;想不说吧,却 又害怕女主人毒死了主人。于是她假装昏倒,把酒洒在地上。 主人非常生气,鞭打了她五十竹杖。婢妾假装昏倒而把酒倒在 地上,对上保全了男主人,对下保全了女主人,但是免不了被 鞭打,从何见得忠诚老实就没有罪过呢?我的过失,不幸地类 似这个故事啊!”燕王说:“先生再担任原来的官职吧。”燕王更加厚待苏秦。后来苏秦到了齐国做客卿,齐国的大夫 中有许多人跟苏秦争夺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但没刺死。苏 秦带着致命伤逃走。齐王派人搜捕凶手,没有找到。苏秦快要死 的时候,对齐王说:“我如果死了,请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 众,宣称‘苏秦为了燕国的利益在齐国作乱’,这样谋杀我的凶 手就一定能够抓到了。”

齐王按照苏秦的话办,谋杀苏秦的人果然自我暴露,齐王于 是把他杀了。苏秦死后,苏秦的弟弟苏代和苏厉也都向苏秦学 习,游说诸侯,倡导合纵联盟,都有所成,名扬诸侯。

战国时期发生的大的合纵行动,除了上面提到的几次,还有 公元前298年齐国发动的齐、魏、韩三国攻秦;公元前284年燕 将乐毅统率的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公元前257年赵、 魏、楚解邯郸之围的三国抗秦;公元前247年魏国信陵君无忌率 领的赵、魏、韩、楚、燕五国攻秦;公元前247年赵将庞媛指挥的赵、魏、韩、楚、燕五国攻秦。另外,只有倡议而没有组织的 就更多了。这些合纵运动,除了燕将乐毅指挥的五国攻齐,掠取 了齐国七十余城,导致齐国几乎亡国外,其余对秦的合纵,不是 归于失败,就是收效不大。从总体以及最后的结局看,合纵抗秦 都是失败的。

合纵运动的失败,既有来自“合纵”本身的不足,也有来自 参与国之间的不讲信义,缺乏真诚的合作,以及对秦怀有侥幸心 理,企图苟且偷安等因素。

从上面我们截取的几个历史片段中可以看出,纵横家既非政 治家,又非学者,而是当时奔走于各诸侯国的一些政客。他们或 纵或横,有的时纵时横。这些人善于辞令和权术手腕,游说于各 国君主,配合着复杂激烈的兼并战争,开展纵横掉阖的政治、外 交活动,从中谋取功名利禄。纵横家中不乏风云际会、声震一时 的人物,如张仪、公孙衍、苏秦等等,他们的主张,或适应了诸 侯国图生存、求发展的需要,或利用迎合了诸侯国间复杂、微妙 的关系,以及国王们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心理,所以颇能激起反 响,甚至激起滔天巨浪。但他们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如:过 于重视依靠外力,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而不是从改革政 治、经济人手来谋求富国强兵,缺乏长远的眼光而只求一时一地 之功效。所以,纵横家所推销策动的合纵连横运动,仅仅是一些 “阴谋加阳谋”而已。合纵抗秦之所以最终失败,这是一个很重 要的原因。

合纵运动中各参加国之间的不讲信义、缺乏真诚合作的特点 也是很明显的。例如公元前287年五国攻秦的行动,表面上看, 各国行动一致,联军很顺利地就集合起来。然而,韩、赵、魏、 燕、齐五个国家其实都各有打算,所以貌合神离,以致意见分歧,犹豫不决,军队长期停滞不前,最后未 与秦军有大规模的接触,就不得不散伙了。 而齐军在回国途中,乘机去占宋国的便宜, 夺得一部分土地。

合纵运动之外,山东六国互相倾轧、苟 且偷安的情况就更多了。比如,宋国曾数次 帮助秦国攻齐;魏国也曾与秦国联合一起讨 伐韩国;燕国利用赵国壮年大多死于长平之 战,而遗孤还未长大的机会,两次派兵大举 攻赵。这些战争使山东各国互相掠杀,自己 削弱自己,从而为秦国的东进创造了条件, 提供了便利。

当然,山东各国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昏昏 然的。如公元前263年魏、秦联袂伐韩,信 陵君无忌就对魏王提出:“秦国不是没有欲 望的国家,韩亡之后,非攻魏不可。”后来 秦国果然攻魏,这时正仕于魏的陈轸代表三 晋劝说齐王出兵,他对齐王一针见血地说: “能够危害山东各国的是秦国,现在山东各 国却如此不断地相互攻伐、削弱,使得秦国 得天下不用出力,‘烹'天下不用出‘薪 山东各国多么愚笨啊!”

此外,对秦国卑躬屈膝,对东方邻国见 死不救,也无疑是“助”秦扩张。以齐国为 例。齐国在齐王建在位(前264—前221) 的几十年里,奉行“事秦谨”(谨慎地侍奉秦国)的方针,眼见东方国家受秦国攻伐处于危难而不救。如 秦、赵长平之战期间,赵军被围,在最危急的关头,赵国向齐国 求救,却遭齐王拒绝。有大臣劝说齐王应该紧急支援,并提醒齐 王,齐国和赵国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可齐王就是不肯。齐王 建的胆小和蠢笨,惹得一千多年后的宋代大文豪苏洵大发感叹: “齐国与秦国结好而不帮助五国,等到五国衰败,齐国也就不免 要衰败啊!”

如果说苏洵的感叹是事后诸葛亮,那么当时的子顺和苏代, 就是当之无愧的预言家了。长平之战结束后,孔子六世孙子顺就 说:“现在山东国家疲惫不堪,三晋对秦割地以求安,如果照此 下去,不出二十年,就将是秦国的天下了。”

苏代则在赵国攻打燕国时,对赵王讲了一个预言性质的寓言 故事。他说,他路过易水的时候,看到一只蚌在晒太阳,一只鹉 偷偷地过来咬住蚌肉,蚌则又钳住鹤的嘴。鹤说:“今天不下 雨,明天不下雨,你蚌就得死。”蚌回答说:“我今天不放,明 天不放,你鹉就会死。”就在鹤、蚌争斗之际,渔翁来了,将鹉、 蚌一起抓住了。苏代最后对赵王说:“今天赵国还要攻打燕国, 臣恐怕强秦就要做那渔翁了! ”

其实,秦国是十分害怕合纵的。公元前298年,齐、韩、魏 合纵攻秦,一度进入函谷关,秦王为了保住咸阳,只得割地求 和。有一次秦王和大臣顿弱谈话,顿弱提议秦王用重金收买韩、 魏权臣。秦王说拿不出重金,顿弱就语重心长地说:“天下不是 太平无事的,合纵如果成功,就将是楚国的天下了。”秦王于是 派人携重金至韩、魏等国,进行拉拢、收买活动。一直到战国末 期,秦国已占据了压倒一切的优势,军事家尉缭还对秦王说: “臣只害怕诸侯合纵。”秦惧怕合纵的心理,荀子看得很透,他曾说:“秦国时时忧虑恐惧天下联合起来对付自己!”

因此,秦国对山东六国的合纵,极力采取分化瓦解的政策。 这既有像张仪以商於六百里之地引诱楚国与齐国绝交这样的骗 局,又有直接以金钱开路的简单收买法。

有一次,一群主张各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的游说之士,集中 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开会,鼓吹合纵。秦昭王闻知,马上派唐雎带 五千金,在距邯郸不远的武安大会宾客。唐雎对外宣布说:“这 些金子专门赏给有功于秦的人,谁图谋攻秦就得不到金子,能得 到金子的将如兄弟般看待。”

消息一传出,这群游说之士纷纷赶到武安,设法向秦表功, 争着领赏。鼓吹合纵的事也就这样被瓦解了。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曾对合纵运动评价说:“合纵是六国的利 益所在,如果六国能够讲信义,则秦国虽强大,六国也不至于灭 亡。”

确实,如果山东六国合纵有效,将给秦国以极大的难堪。山 东各国的力量合在一起,远比秦国大得多。正如《战国策?赵策》 中所说:“山东诸侯的土地,五倍于秦国,山东诸侯的兵士,十 倍于秦国。”

然而,诸侯的合纵运动竟然失败了,这就是合纵的遗憾。留 给历史的将是无尽的思索与回味。

张仪等人的“连横”说存在着与“合纵”说共有的毛病:过 分看重计谋的功用,将玩弄阴谋和阳谋视为国家强盛的关键。然 而,张仪等人的连横策略,却获得了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和其他一系列比较有效的国策 相匹配的,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而不像东方各国仅仅是孤立 的合纵之举,忽视了强本之路。

第二,较之东方六国,秦国的计谋也确实高出一筹,而且实 施得比较成功。

第三,秦国的数任国君和大臣们都比较精明能干,也有眼 光;而东方诸侯的君主,则不乏像楚怀王、齐王建那样的昏庸之

纵横家陈轸曾说, 山东诸侯为秦相煎,秦 不用出力;山东诸侯为 秦相烹,秦不用出薪。 实际上,这只说对了一 半。当山东六国相煎时, 秦总是不失时机地助上 一臂之力;当山东六国 相烹时,秦更是添上大 捆薪柴。秦国有时不直 接发动进攻,而是善于 利用诸侯国家互相之间 的矛盾,捕捉时机,然 后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或明或暗地“帮助” 一 方去攻击另一方,坐收 “渔翁之利”。

例如,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楚国将军景翠带兵 攻打韩国,秦助韩攻景翠。同年,秦又劝魏伐燕。更元十四年, 秦将樗里疾助魏伐卫。秦昭王四年,齐、魏、韩攻楚,秦又去救 楚。昭王三十五年(前272),秦国又帮助韩、魏、楚伐燕。如此 多变的招数,不禁令人眼花缭乱。

《战国策?秦策》中,张仪与秦王的一番对话,十分明确地 表明了秦国使用这些“招数”的意图。有一次,楚国攻魏,张仪 对秦王说:“不如助魏一臂之力。这样,魏若取胜,就会感激于 秦国而听命于您,并将西河之外的土地献上。如果不能获胜,魏 国也就没有了守卫的力量,那时您就可以夺取它。”

后来,秦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选派皮氏率军一万、车百 乘,帮助魏。最后魏国好不容易战胜了楚咸王,却也因此被弄得 筋疲力尽,于是更加害怕秦国,只得乖乖地将西河之外的土地献 给秦王。

秦国在合纵连横运动中趋利避害,赢得胜利的典型事例还有 联合燕、韩、魏共伐齐国一事。公元前287年,韩、赵、魏、 燕、齐五国联合攻秦,不战而解散后,齐国经过三次进攻,在公 元前286年灭掉宋国。宋国一灭,燕与魏、赵以及齐联盟更趋紧 密。秦王于是抓住时机,亲自出行,先后与楚顷襄王、赵惠文 王、魏昭王、韩厘王相会,促成了燕、秦、韩、魏、赵五国联合 出兵伐齐。联军中燕将乐毅统一指挥,攻入齐都临淄,令齐国几 乎亡国。虽然后来齐军反攻,收复了失地,但齐国已非秦的对手 To秦国的主攻方向从此转向魏、赵、韩和楚国了。而齐国也开 始采用“事秦谨”的态度,坐视秦灭赵、韩、魏、燕、楚五国, 这正是秦国所希望的。

就这样,秦国在合纵连横运动中机动灵活,趋利避害,最后雄霸天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