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鸟没有了,弓也就收起来不用;兔子死了,猎狗也就被煮来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以后,把曾经出过大力的人杀掉。
1、 为何“狡兔死,走狗烹?”
2、 由“兔死狗烹”可知当时社会的认识情况,以及当时狗在社会中的作用。
3、 由“兔死狗烹”可反映人之认识的一般规律,这是具体的还是认识上抽象的?
启示也良多,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从物之对立面中把握物自身。
狗用来猎兔,然无兔则狗烹,所以狗活依赖于兔,但狗活就在于能猎兔,这就构成了物之存在的自身矛盾。
一方面我们表现得越突出,我们获得的肯定越多,但我们表现得越突出,我们得以表现的基础越薄弱,我们表现得舞台越狭窄。
所以我们要从对立面中把握自己,而不应偏执一端,只强调外在对立一面而忽略了内在相互依存的一面。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功成之人由于没注意这一点而落得狗烹的下场,不能不说是可遗憾,但亦是自己没把握好所致,不能全归咎于其外在。
(2)欲达到目的,我们可以不直接从其身入手,可直接从其对立面入手,以让其自挖根基,自取灭亡。
这应和了老子的“欲将取之,必先与之”、“将欲下之,必先上之”、“将欲弱之,必先强之”。
这是一种更高的策略,看似在助对方,古者智伯取地,对方皆与即为此例。
如欲让某人更强,以此看就要让对手更厉害,所以培养其对手亦是培养其的一个方式和手段,如同让兔速更快,则狗也必要速更快,让兔更敏捷则狗亦更敏捷,这也是用人的至高术。
(3)如果自己想做某件事,但时机未到,此时更可采取“兔死狗烹”之策。
先放下自己做的此事的念头,去创造条件,从欲为之事的对方面入手,那样自己就会慢慢浮现,并且成为必要,虽不去争求,但已为自己提供了,这也是“养兔术”。因狗在我,因此,欲捕此兔,非我不可。
(4)成就或击败一人,均可从“兔”入手,这样更可由兔掌控狗。
举个例子,如欲改造教育,但现在的教育还未走至末端,所以时机未至,这样我可守而不出,以加速现教育向末端的到来,一旦到来,则我便可出,因其越严重则我之越必要。
若一个人认为很成功,我欲使其弱,就要加强其成功的意识和心态以骄其志,这样我可让“兔”弱,随着兔的越来越弱,其越来越成功,久而久之,则其已弱;我还可以让兔全“死”,其没有对手,无法证其强,这时其对手就是自己了,并且兔死其以前掩饰的就暴露出来,所以这也就使其削弱了,处于被烹的状态。
(5)不能让狗闲着,所以要让它去猎兔,让其把猎兔成为自己生活唯一选择与追求,倘若不如此,狗会为它事,这是主人不愿的。
所以当自己的下属有无所事事者时,不妨采取此法,给其找个兔,以收敛其性;同样的道理当对手无所事事时,也可采用此法,这样以兔便可制约他,而不必自己太费心了。
(6)兔死狗烹,狗亦是牺牲者。
主人养狗猎兔,当兔死之后,狗猎不得兔,但猎物的习惯会使之猎它物,这样驯狗者就可能会成为狗猎的对象,这样狗反过来又会成为驯狗者的对手,所以驯狗者烹狗也是为保护自己,这样狗始终均是其一个棋子或曰工具。
昔者刘邦以项羽成就韩信,然项羽没,韩信反过来又以刘邦为对象,因此韩信才落得狗烹的下场。
这就告诉“主人们”要不断为其下属树立更高目标,而不能在其目标实现之后才让其留在原地不动,否则他们就会成为前进的障碍和累赘。
(7)从狗的角度,如何让自己不被烹,就是要思考的问题了。
狗要先把握自己与兔的关系,并要明白这种关系是怎么才形成的,然后……
省略的部分,您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下面仅提示两个案例,大家不妨参看,然后以此成语来思考,看看是否别有收获。
案例一:《古文观止》首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
是庄公很“善良”还是有大智慧?
武姜为共叔段提“各种不合理的要求”时,为何庄公都满足?连众大臣都看出来不妥,他看不出来?
他为何要一步一步壮大共叔段的“”势力?
但是这一切不又是在他的意料之中吗?
事情的发展没有失去他的把控,不是吗?
案例二:《资治通鉴》开篇的“智伯取地”
这个故事中,智伯为何最终会导致灭族的后果?
当初,“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本“欲弗与”,为何听了“段规”的建议,“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使“智伯悦”?
同样,魏桓子当初也“欲弗与”,后也听了“任章”之言同意与地,为使智伯“骄而轻敌”,为何要这样做呢?
反之,如果智伯取地,韩康子包括后面的魏桓子都拒绝不与,智伯还会导致灭族吗?
我们读书,就是读智慧,而不是只记一些知识和发生过的事情。从古人和发生过的事情中学会思考、获取经验教训,从而增长自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