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的疑是什么(疑问的疑是什么节)

昕阳小编 72 0

改造课堂提问,引发学生“头脑风暴”

——《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建议十四的读书随笔

文/张会彦

本章内容,冯老师主要是对课堂提问进行改造的思考与实践。

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冯老师认为,在当下课堂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存在低智化、小步型、唯一性的问题,需要改造才能成为撬动课堂的支点。

问题问对了,教学一般不会有错,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所言,"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也如教学评价专家吴举宏所言,"一个好问题带来的课堂效果能够弥补教师专业技能的不足"。而一旦问错了,则绝不可能上对课,上好课。保守一点说,"问好一半课"。

那么,什么叫"问对",怎样才是"问好"呢?冯老师在教学教研实践中,针对现有课堂问题总结了五个方面的转变:由题目转向困难;由他本转向生本;由碎片转向框架;由良构转向劣构;由设问转向疑问。

由题目转向困难。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学生学习的困难处。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难、遭遇的麻烦才是最需要努力应对的,唯有精准应对,才能使教学不目中无人,实现两种因"材"施教深度融合:因教材之材,更因学生之材。放低身段,听听学生心声,指向于"题目"的教学便可自然转向于学生学习的困难或麻烦之处。

由他本转向生本。提问是将教师要教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的契机,必须教的东西不能教,而是将其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这就是发问的本质。教师除了要善于发问,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发问,因为学生既是问题的生成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用邱学华老师的话讲便是,"学问、学问,引学生自己问"。精选文本问题,优化师本问题,还要强化学生的发问意识,加强对学生发问的指导与训练,使课堂能生成更多、更好的生本问题。

由碎片转向框架。少教知识点,多编"思维框"。要推动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自主学习,教师提问的问题空间应该尽可能大一些"。冯老师提出两点要求:其一,问题宁少毋滥。其二,先立骨架,后养血肉,先布棋局,再下棋子。在大的问题框架内,可以布设若干具体问题,组织具体知识教学。

由良构转向劣构。我国中小学课堂良构问题过多,劣构问题偏少,这在较大程度上是使学生成为答题机器、创新精神不足、创造能力偏弱等的一个原因。良构问题有利于聚敛或求同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以达成共识;劣构问题有利于发散或求异思维的发育与激活,以走向创新。在课堂过多出现异口同声、异人同见等现象的当下,改造一些良构问题,使较多或更多问题具有劣构性,进而使学生思维更趋开放和多元,使学习活动更赋异彩与创意,是改造课堂、改造教学的必由之径。

冯老师在此也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一、面对开放情境,勿做"价值强植";二、捕捉生成因素,助推异见争鸣;三、缓行教学进程,加大可能变数;四、认同"接受美学",增辟谈判空间;五、启发批判思维,激扬质疑精神。对发现式或创新性教学而言,劣构问题往往是良性的,而良构问题却每每是劣性的。经由更多优质的劣构问题,可以走进良善而又与时俱进的教学。

由设问转向疑问。设问是自问自答,答案预先自知;疑问是有疑而问,答案不能未学而知。这里分别借指两种情形:前者指无须经过较多思维活动即可获取相关信息的问题,答案常在文本中"现成"地存在着,稍加识别、筛选和提取即可;后者指须由较大量的、具有一定难度的思维活动才能获致未必唯一或固定结果的问题。当前课堂确有大量无效设问,必须朝向有效疑问转身,否则,不仅无益于有效思维的生成,而且不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探究本质的学习品格。

读着冯老师的这五个方面的课堂转变,让我想起了戴维·铂金斯提出的“开放性问题”,结合当前新课标要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觉得只要用心置问,我们就会拥有更多优质问题,并以之叩开优质课堂的大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