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

昕阳小编 97 0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1张图片-昕阳网

孔子生活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

2500年后,主流官方给与他的头衔包括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并被尊奉为“万世师表”。孔子所创建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且唯一,中国人今天的思想状况,完全是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下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沉淀形成的。所以说孔子是今天中国人的灵魂始祖,完全不为过。

孔子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鲁国,离开鲁国周游列国,最后又回到鲁国。无论是从出生到死亡,还是从离开鲁国再到回到鲁国,孔子走过的路,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在孔子的有生之年,他满腔的抱负并没有得以实现,客观世界的发展走向离他的设想越来越远。

至于他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并牢牢占据思想的高地,则又是四百多年以后的事情。在后面的几千年历史长河里,封建统治者把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工具治理下的社会,和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也完全大相径庭。

作者:一只小工蚁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2张图片-昕阳网

万世师表


事实上,孔子的出身并不高贵,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平民。而且容貌也长得有些怪异。

根据《史记》的记载,孔子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很老,很可能到了正常来说,已经无法生育的年纪,乃至跑到一座叫尼丘的山上去祷告神明,才生下了孔子。倘若年轻力壮,不至于要特意去祷告神灵。而且,孔子刚出生不久,父亲就死了。

关于孔子的出生,《史记》原文用了“野合”两个字。后世的学者们,解释为是孔子的父亲和一个很年轻的妾室所生。查阅了很多资料,难以说清楚到底是确有证据,还是历代读书人出于担心有损孔子的高大形象的善意粉饰。

无论如何解释,孔子出生平民都是事实。虽然根据考证,他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宋国,是周王朝建立时,特意安排商王朝贵族遗民的封国。所以孔子祖先是商王朝的贵族无疑。但这只能说明血脉的问题,不能否认世事变迁,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家庭早已成为平民的事实。

孔子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陬邑,今天的山东曲阜。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3张图片-昕阳网

图:建在山东省曲阜市的孔子研究所(国务院1996年批准设立的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专门机构)

刚出生的孔子,额头中间深深的凹陷下去,状如山丘。于是给他取名为丘。父亲早丧,孔子由年轻的母亲抚养长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母亲一定是竭尽全力为他提供了优良的教育条件,而且孔子也一定天赋与勤奋俱佳。只有这样,孔子才有可能成为我们从历史中看到的孔子。

孔子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就是摆起各种祭祀的器具,模仿大人祭祀的行为。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儒”在古代,本来是对专门从事丧葬行业的人的一种称谓。

“死者为大”,一直是中国人固有的想法。中国人的礼仪,最周密的部分也在丧葬中得到体现。孔子一生都在竭尽全力,要恢复周朝礼的社会。他代表的学派被叫做儒家,也是顺理成章。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4张图片-昕阳网

孔子的博学,几乎超过了当时的所有人,堪称百事通。谁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来向他请教,而他也总能给出恰当的答案。就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吴国也不例外。吴国打败越国,拆毁会稽城后,发现了一根足足可以装满一大车的骨头,没有人不知道那是什么骨头。吴王就专门派使节到鲁国向孔子讨教。孔子告诉他们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召集各路君长到会稽山汇合,结果有个叫防风氏的迟到了很久。大禹将他诛杀,尸体就在会稽山。他的一根骨头就能装满满一车。那是最大的骨头了。”孔子类似这样为他人解疑答惑的事情,史书上有很多记载。

孔子一生好学,到了人生最后的阶段,还一遍又一遍地翻看《易经》,以至于把串联竹简的绳子都翻断了三次,这便是韦编三绝的典故。他一生游历天下,更是随时随地向他遇到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相信,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他也是这么做的。

孔子几乎是个文武全才。门下有弟子三千人,其中才华出众的人有七十二人,历史上称之为七十二贤人。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5张图片-昕阳网

我们都以为孔子教学,是把学生们聚集到一起,讲深奥的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其实不然,孔子教学的内容分为六部分:礼、乐、射、御、书、数,总称六艺。每一部分,又都有系统而详尽的分支,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知识体系,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运用,几乎无所不包。而孔子仅凭一己之力,完成了的全科教学。

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不仅仅因为他是个优秀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今天,各种各样的国学班盛行。几乎所有的国学班,都必读《论语》。而几乎所有的国学教育的方式都单一而乏味,让孩子摇头晃脑,逐字逐句死记硬背经典篇章。到了考试的时候,错一个字,漏一个字,都无法得到分数。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违背了孔子本人的初衷。

孔子最早的教学可不是这样。

在他的观念里,可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应对方法,以及针对不同的人,传授不同的知识。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6张图片-昕阳网

同样是问怎样才能把天下治理好的问题。

齐景公问,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父子子。”只要君王、臣子、父亲、儿子都各自有各自该有的样子,待在各自应该待的位子上,天下就得到了治理。

蔡国的叶公问,孔子回答说:“最重要的是让远方的人来归附,让近处的人服帖。”

鲁哀公问,孔子说:“最重要的是选对合适的人来治理国家。”

冉雍问,孔子说:“待人要谦恭有礼,使用民力要谨慎。”

子路问,孔子说:“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和表率。”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7张图片-昕阳网

传说,二十世纪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凭一本《论语》做好管理。这样的话大家不可当真。孔子从来没有想过要教给谁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方法。

孔子曾经对子贡说:“你以为我是把学来的各种知识都牢牢记在心里吗?”子贡疑惑不解:“难道不应该是这样吗?”孔子说:“当然不是的。我是把握住事物相通的基本规律和道理,再加以融会贯通。”

孔子从来没有想过给任何人现成的答案,特别是死板的标准答案。

冉求来问孔子:“听到了一件很好的事情,我觉得应当去做,就要立刻去做吗?”

孔子回答说:“当然,要立刻就去做。”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8张图片-昕阳网

子路也来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回答说:“有父亲兄长在,应该先和他们商量商量,怎么可以自作主张立刻就去做了呢?”

另外一个弟子非常不理解,两个人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要给截然相反的答案?孔子告诉他说:“冉求生来畏缩多虑,优柔寡断,我就多激励他。而子路呢,性子急切,喜欢表现,我就要多泼泼冷水。”

同样是问什么是仁。子牛性格急躁,且话多。孔子告诉他:“一个有仁德的人,心思笃厚,语言显得比较迟钝。”但却告诉樊迟:“仁就是能够爱护别人。”

子贡在鲁国做官时,鲁国有规定,如果有人碰到流落在外的鲁国人,把他们赎出来,帮他们回到家乡,可以向官府申请一笔钱作为补偿和奖励。

子贡经常自己出钱把在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回来,但从来不向官府申请奖励。孔子批评他,他认为孔子是在嫉妒自己做了了不起的仁义的事情。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9张图片-昕阳网

孔子解释说:如果你救了人,但不申请奖励,其他人也会不好意思再去申请。在外面赎一个人但又得不到好处,那就再也没人愿意这样做了。以后鲁国人流落在外,就再也没有同胞搭救他们了。你以为自己做了一件仁义的事情,其实是阻碍了更仁义的事情发生。

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人家牵来一头牛作为答谢,子路收下了。孔子很高兴,他觉得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对身陷险境的人施以援手。

孔子自己行事,也从不坚守死理。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经过卫国的蒲邑,正好遇到蒲邑的人造反,背叛卫国。他们担心孔子等人会去卫国通风报信,就将一行人围困了。多亏了一个叫公良儒的弟子带着人奋力冲杀,蒲邑人感到害怕,就和孔子谈判,双方约定好,只要孔子不去卫国,就放他们离开。但刚一脱险,孔子就一路前行,直奔卫国而去。子贡很不理解,他问孔子:“和别人约定好的事情,可以随意违背吗?”孔子回答说:“被胁迫达成的协议,神明是不会认可的。”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10张图片-昕阳网

孔子强调要信守承诺。但他并不迂腐。只有在平等友好的情况下,那才叫承诺。在胁迫下应承的事情,鬼都不信,傻子才去遵守。

孔子主张一切都要有规矩,老老实实按规矩运行,就和谐太平。男女有别,走路最好各走一边,互相之间没有交流,那才是传统儒家认定的有礼有序的社会。私下去接触别的女子,当然更不行。

但孔子在卫国时,卫灵公有一个夫人叫做南子,非常漂亮,也非常受宠爱。凡是到卫国相见卫灵公的人,都会去见南子。孔子没有去。南子专门派人来找孔子,说要见他。

孔子推辞一番之后,无奈之下只好去见了南子。

相见时,南子站在帷幕背后,身上佩玉首饰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能清楚地听到。孔子在外面说话,南子在里面答礼。

回来后,孔子和弟子们解释:“我本来一直都不想去见她的。既然没办法去见了,当然得以礼相待。”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11张图片-昕阳网

子路觉得孔子口是心非,违背了他自己的信条,也违背了他教导弟子们的道理。

孔子着急了,义正言辞地赌咒发誓:“我要不是因为对卫灵公采纳我的主张,实施我的治国方略还存在着一点希望才不得已去见她的话,天打雷劈!天打雷劈!”

在孔子的心中,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死信条,只有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境况,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在教导弟子时,他会根据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知识。

孔子也从来不强行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知识。

他只教可教之人。

宰予是一个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的人。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12张图片-昕阳网

有一天宰予向孔子提出质疑:“父母去世了,要守孝三年,是不是太长了?”在他看来,三年的时间,很多事情都被耽误了,不值得。守孝满一年,就足够了。

孔子问宰予:“父母去世仅仅一年,你马上就恢复了像平常一样吃喝玩乐的生活,你的心会安吗?”

宰予回答说:“我会心安的。”

孔子只好说:“你心安,那你就那么做吧。一个真正仁义的君子,父母去世了,即使让他吃山珍海味,他也不会觉得味道鲜美;给他听美妙的音乐,他也不会感到开心。所以才不忍心让他们只守孝一年呀!”

宰予走后,孔子感慨说:“宰予实在不是一个仁义的人啊!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稍微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才让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这是天下人都明白的道理嘛。”

后来孔子又发现宰予居然大白天偷懒睡觉,于是感慨真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不可圬也!”

后面宰予再来向孔子请教上古五帝的具体事迹,孔子就以自己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拒绝再教导宰予。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13张图片-昕阳网

孔子以后近四百年的时间,儒家思想被官方确定为唯一的官方指导思想。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孔子更是被尊为万世师表。

但是,假设孔子今天依然健在。他可能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无数的孩子被逼迫着死记硬背《论语》。

孔子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教育资源,不是一本《论语》,而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精神。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14张图片-昕阳网

天下枭雄

说起孔子,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了文庙里供奉的孔子像。宽袖长袍,慈眉善目,双手抱于胸前,完全是温文尔雅的样子。

说到枭雄,很多人就想到了三国时期的曹操,乱世的枭雄。

很少有人会觉得,孔子也是一个枭雄,而且是在当时足够搅弄风云,让天下人忌惮的枭雄。

但孔子就是。只不过他走过的路,有些曲折。

在孔子还只有十七岁那年,鲁国的大夫孟釐子有一次出使楚国回来,觉得自己的表现没有很好的彰显应有的礼仪,有损鲁国威严而深深自责。他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孔子是圣人的后裔,年纪轻轻就博学好礼,日后一定会成为显达的人。我将不久于人世,你们一定要去向孔子学礼。”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15张图片-昕阳网

孔子日后的表现,确实正如孟釐子所料。

年轻时的孔子家境穷苦,既没有名气,也没有地位。成年以后曾经靠做一个小仓库管理员谋生,但他能把出入的钱粮算得清清楚楚,没有丝毫的差错。也曾经在牧场担任下层职务,牧场里的牲畜也繁衍旺盛,越来越多。等到鲁国三桓专权,孔子觉得违背了常道,不愿在鲁国为官,专心在家研究整理《诗》、《书》、《礼》、《乐》这些典籍,学生越来越多,还有人不远万里前来。孔子整理的典籍,后来成了儒家的经典。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16张图片-昕阳网

直到孔子快五十岁了,依然一事无成,心有不甘。鲁国有人占据一个叫费邑的小地方,准备发动叛乱,想请孔子去帮忙。即便一众弟子都表示反对,孔子依然很心动,甚至期待着能像周文王、武王那样,靠一个小地方起家,建立起一个理想中礼仪完备的王朝。只是后来,因为别的原因,没能成行。

直到后来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一个小地方的宰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以至于四方的官吏都争相效仿。孔子也因此升任大司空,后来又当了大司寇。大司寇是出君王以外,最高的司法裁定者。

鲁国的地理位置非常尴尬,被晋国、楚国、齐国几个大国包围。如果归附楚国,晋国就要来问罪;归附晋国,楚国又要来讨伐;齐国同样也不好惹,必须体贴周到地对待。想要保持独立自主,国力又实在是无法支持。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夹缝中生存。

孔子担任大司寇以后,让齐国非常紧张,生怕鲁国变得强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决定先和鲁国修订盟约,搞好关系。于是齐景公约了鲁定公会盟。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17张图片-昕阳网

在会盟的当场,齐国准备表演少数民族的歌舞,被孔子当场制止:“我们两国君主会盟,这种夷狄野蛮的舞蹈,怎么能用到这种场合呢!”齐国又让一群戏子小丑来表演,结果直接让孔子以迷乱诸侯的罪名,全部腰斩,当场正法了。

孔子按照礼的要求严正执法的态度,震撼到了齐景公,心里惶恐不安,回到齐国以后,责备大臣们说:“鲁国人以君子之道辅助他们的国君,而你们却把夷狄那些歪门邪说告诉我。现在我们的罪了鲁国的君主,如何是好?”惶恐之下,齐国只好把以前从鲁国侵吞来的土地,全部还了回去,并隆重地表达了歉意。

孔子严格按照礼的要求,辅佐鲁定公治理鲁国。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鲁国做生意的商人不敢再哄抬物价;有人在路上见到别人遗落的东西,都不会偷偷捡走占为己有;天下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鲁国,都受到了亲切的照顾;男女走在路上,都分开行走,没有任何违背礼的行为。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18张图片-昕阳网

这让齐国更加担心了。有人建议说:“孔子继续主政鲁国,鲁国必定会强大称霸。鲁国称霸了,必定会吞并一些我们的土地。倒不如现在就送一些土地给他们。”但也有人反对:“不如先破坏孔子的治国策略。如果破坏不成,再割送土地也不迟。”

于是,齐国在国内挑选了最漂亮的少女八十八人,给她们穿上华美的衣裳,教她们跳优美的舞蹈,又挑选了漂亮的骏马一百二十匹,一起送给鲁国的国君。

送来的美女和骏马安置在城外。鲁定公先是以要出游为借口,偷偷溜出来,整天流连忘返,荒废了政事。

孔子的弟子劝孔子放弃算了。但孔子依然抱有幻想。他说:“一年一度的春祭就要来了。如果他们遵守礼法,在典礼结束以后把祭肉分给我,就表示仍有可为,我们就可以继续留下来。”鲁定公索性干脆把所有的美女和骏马都照单全收,甚至一连三天都沉迷期间,不过问政务。春祭典礼结束以后,也没有把祭祀的肉给孔子分食。这是一种很明显的轻视。孔子只好失望地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此时,孔子五十六岁。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19张图片-昕阳网

当时鲁国当权的是季桓子。在季桓子的生命走到终点时,他将带着无限的惆怅和后悔感慨:“曾经我们的鲁国也是有机会强盛起来的,只是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没有好好地用他。才错失了良机。”他还会告诫自己的接班人季康子:“我死了,你必然会掌握鲁国的政权。到时候,记得一定要把孔子接回来。”

孔子离开鲁国,首先到了卫国。卫灵公按他在鲁国的待遇任用他,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嫉妒,不停在卫灵公面前诋毁孔子。十个月以后,孔子离开了。

孔子曾经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边境上住了三年。楚国派人来请孔子去管理楚国,孔子正准备动身,陈国和蔡国的领导者却说:“孔子是一个既有德又有才的贤者,他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各诸侯国的弊端。他长时间留在陈国、蔡国之间,对我们的情况非常熟悉。楚国本来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现在礼聘孔子。如果楚国真的重用孔子,那我们陈、蔡两国就危险了。”两国各派了很多人,把孔子一行围困在荒郊野外,动弹不得。粮食没有了,很多弟子都饿病了。孔子却依然泰然自若的讲学、朗诵、弹琴、唱歌。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20张图片-昕阳网

子贡去楚国求救,楚王派兵前来,孔子一行才到了楚国。楚昭王想封给孔子七百里地,但大臣公子申却不赞成。他问楚昭王:“大王派遣到各诸侯国的使臣,有像子贡这样称职的吗?”楚昭王回答说:“没有。”

公子申又问:“大王左右辅佐的大臣,有颜回这样贤能的吗?”

楚昭王还是回答说:没有。”

“大王的将帅有像子路这样英勇的吗?”

“没有。”

“大王各部主事的臣子有像宰予这样干练的吗?”

“没有。”

公子申还特别强调说:“周天子分封时,楚王的祖先只是一个子爵,土地只有方圆五十里。如果孔子严格遵循礼的要求,大王果真重用他治理楚国,那楚国还能世世代代都保持几千里的土地吗?当年周文王在丰邑,周武王在镐京,都只是方园百里的小国,最终得以统一天下。现在如果让孔子拥有七百里的土地,又有那么多贤能的弟子辅佐,这对楚国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21张图片-昕阳网

楚昭王听了之后,打消了重用孔子的念头。这一年,孔子已经六十三岁。

季桓子的儿子季康子继位以后,准备听取父亲的建议,请孔子回鲁国。但有个叫公之鱼却劝阻说:“你的父亲用孔子,没有用到底,成了别国的笑话。现在你如果用他,又半途而废,岂不是又要招惹别人笑话你。”季康子于是不请孔子回来,而是请了孔子的弟子冉求。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22张图片-昕阳网

后来冉求率领鲁国的军队和齐国交战,大败齐国。

季康子问冉求:“你的军事才能,是跟别人学来的,还是自己生来就具备的呢?”

冉求回到说:“是孔子教我的。”

季康子于是打听孔子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

冉求告诉他:“如果想用他,就必须用光明正大的名分。不管是昭告天下,还是祷告神明,都必须没有任何瑕疵和隐晦。像现在这个样子,即使封给他二万五千户,他也是不会接受的。”

季康子问:“我想请他回来,可以吗?”

冉求说:“如果你足够信任他,不让小人阻碍他。是可以的。”

于是,季康子准备了非常周到的礼节,来接孔子回国。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23张图片-昕阳网

孔子终于在离开十四年以后,再一次回到了鲁国。

冉求说得没错,孔子穷其一生,都在试图恢复周王朝的礼制。他不仅在呼吁,也在身体力行。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也要求别人以礼的方式对待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生活的准则。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24张图片-昕阳网

得也礼失也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在此之前,“礼”在大家的心目中很重要。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中只有利益。所以常说春秋是礼乐崩坏的时代。

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春秋时期,其实是一个礼乐尚存的时代。不像后面的战国,礼乐破坏殆尽,也不像后面很多时代,礼乐完全成为了一种统治者包装的幌子。春秋时代,礼乐正在崩坏的同时,人们也在怀念礼乐。这是孔子得以被推崇的前提条件。

孔子的一生,竭尽全力,毫不动摇地坚持要恢复周礼。

正是倡导礼,他被天下人所尊敬。因为有很多人像他一样,怀念那个礼乐完备的时代;也正是倡导礼,他注定会失落,因为没有人能够抵挡时代的滚滚潮流。可谓是成也礼,失也礼。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25张图片-昕阳网

齐景公曾经打算把尼溪这个地方封给孔子。齐国的大臣晏婴劝阻说:“孔子能言善辩,不能用法来约束;高傲敏感,不容易驾驭。重视丧礼,长期陷入悲痛,为了丧事的隆重可以倾家荡产;不从事生产,靠推销自己的主张参与政治活动,不适合掌管国事。现在周王室已经衰微,礼乐沦丧的趋势已经无法逆转,但孔子对礼仪服饰刻意讲究,对坐卧行走、进退应对的细节制定了详细繁复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学习几辈子都难以弄清楚。想用他那一套改革礼俗,治理百姓,并不是可行的办法。”

晏婴对孔子以及他推崇的“礼”的看法,代表了当时的主流观念,也可以说正切中了礼的要害。

也许因为亲眼所见礼乐的丧失才切身感受到了身在悬崖边的紧迫感,孔子对恢复周朝礼制可谓是不遗余力,乃至有些执拗和矫情。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26张图片-昕阳网

他严格要求自己,所有言行的细节,都必须要符合心中礼的要求。

进出宫门,必定要低头弯腰,碎步小跑,以示恭敬和谨慎。接待宾客时,表情自始至终都严肃庄重。如果国君召见他,不等车驾备好就尽早出发了。如果鱼不新鲜,肉变味了,或者切割得不合规矩,孔子绝对是不会吃的。如果座位摆放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就拒绝就坐。如果坐在家里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他从来没有吃饱过,以表示哀痛。当天哭过,就不再唱歌。预见披麻戴孝的人,或者其他身体有残疾的人,都面露哀戚,表示同情。

传说孔子有三千门人,其中,颜回应该是他认同度最高的。他曾经夸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还评价颜回说:“平日里侍学,只是默默地听着,看起来很像木讷的样子。但日常的言谈举止,却明显领会到了所学的精义。他实在是一点都不笨。”这完全符合孔子对于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要求,也符合孔子对一个仁人的设想。他对颜回说:“有人赏识,就出来行道救世;不被赏识,就韬光养晦,乐天听命,大概就只有我和你了。”孔子曾经同时问子路、子贡和颜回相同的问题,只有颜回的回答让他最欣慰。他甚至说如果颜回家境有足够殷实,他愿意去做个管家,帮忙打理家务。颜回英年早逝,只活了二十九岁。颜回死后,孔子哭得非常伤心,他说:“老天这是想要了我的命吗?”“再也没人能了解我了。”

鲁哀公曾经问孔子,他的那么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颜回最好学。他发了怒,很快就能自己调整好情绪,从来不迁怒与他人;有了过错马上就改正,而且绝不再犯。可惜他命短,早早就死了。现在,就再也没有发现像他那么好学的了。”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27张图片-昕阳网

即便孔子是如此地欣赏颜回,但当颜回死后,没有钱买棺材。颜回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他来求孔子,想让孔子把马车卖了,给颜回买一副棺材。孔子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理由是:“我不能为了安葬他而自己步行。因为我曾经位列大夫,按照礼的要求,是不可以步行的。”

孔子自己严格按照礼的要求行事,同时也以建立一个完全符合礼的要求的社会为己任。

在他周游列国时,曾经被匡人围困,眼看脱险无望,随从的弟子们都很紧张,孔子对弟子们说:“周文王虽然已经死了,但上天并没有要消灭文化道统的意思,所以就有了我们,顺应天命去继承和传承。既然这是天意,匡人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28张图片-昕阳网

还有一次,孔子一行在路上遇到了两个隐士长沮和桀溺,正在田间劳作。孔子派子路打听过河的渡口在何处。长沮和桀溺劝子路:“天下到处都动荡,没有谁能够改变。与其到处奔波,不如同我们一起隐居山林,享受安逸自在的生活。”子路把这话告诉孔子,孔子怅然:“人总是要有责任的,怎么可以只顾自己,隐居山林,日夜与鸟兽花草为伍。要是天下太平,我也不用到处奔波,试图去改变这个局面了。”

孔子以为,让天下恢复礼制,是上天赋予自己的神圣职责。所以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竭力以礼来辅佐国君。

在鲁国为大司寇时,是孔子一生政治生涯短暂的巅峰,也是他唯一一次真正有机会可以将他提倡的礼付诸实践。他不仅在齐国和鲁国会盟时,通过对歌舞表演的整顿,震慑了齐国君臣,还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鲁国的君王集权。当他看到鲁国的大臣“三桓”(季氏孙、叔氏孙、孟氏孙)的权力超过国君,君不君臣不臣的情形时,决定出手整顿。

据孔子考证,按照周朝的规定,臣子封邑的城墙长不能超过三百丈,高不能超过一丈。但三桓的城墙,都明显超过了这个标准。于是孔子说服鲁定公,将三家城邑的城墙拆掉。结果叔氏孙自动拆除了城墙,季氏孙的家臣率人反抗,被鲁定公打败,被迫拆了城墙。而孟氏的家臣也率人反抗,鲁定公的人无法取胜,最终城墙也没拆除。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29张图片-昕阳网

在孔子的努力下,鲁国国君的权力得到了加强,鲁国也到了治理。与此同时,也引来了其他诸侯国的忌惮,想办法破坏了孔子在鲁国的治理。

孔子短暂的希望破灭,踏上周游列国,长达十几年推销自己政治主张的流离之路。

可惜的是,所有人都知道孔子很厉害,但很少有人愿意真正重用他。要么是忌惮他的才能,自己无法驾驭,要么是因为孔子所提倡的礼要求太高,自忖无法做到。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孔子自己过于执着,眼睛里揉不进半点沙子,丝毫没有妥协的余地,甚至有些傲娇。稍有不顺意,就选择离开,另觅他处。

孔子离开鲁国,最直接的原因有二,鲁定公和季氏接受了齐国送来的美女骏马,沉溺于声色;再就是春祭以后,没有分到祭肉,感觉自己受到了轻视。愤慨和失望之下,离开了自己的国家。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30张图片-昕阳网

孔子一生中多次往返于卫国。卫灵公对他的态度也一直摇摆不定,在用与不用之间纠结。有一次卫灵公外出,自己和美貌的夫人南子坐前一辆马车上,却安排孔子的马车在后面跟随,大摇大摆地走过街市。孔子感慨说:“我从来没见过谁能像喜欢美色一样,喜欢美好的德行。”他为此感到失望,离开了卫国。

后来孔子又多次回到卫国,以一次和卫灵公谈论治国的道理,门口飞过一群大雁,卫灵公一时走神,只顾着看大雁,没认真听孔子的谈话。孔子又一次对卫灵公的失礼而感到失望和愤怒,选择离开。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31张图片-昕阳网

在孔子周游天下的过程中,类似的事情总是在发生。但凡有一点不符合他心目中礼的要求,都会刺激到他敏感的神经。

到了晚年,孔子知道,自己建立一个完备的礼的世界的愿望,已经彻底没有了实现的希望。但他依然不死心,还希望能够为后世留下关于礼的著作,于是专心编书。儒家的“六艺”,以及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儒家经典,都源自孔子的整理和编撰。

孔子还根据鲁国的史书,撰写了《春秋》。全书尊奉周王朝为正统,以鲁国为中心记载各诸侯国发生的史实。在编书的过程中,为了让记载符合心中礼的标准和要求,孔子玩起了文字游戏,甚至不惜改变历史事实。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32张图片-昕阳网

远在南方的吴国和楚国,曾经雄起一时,成为霸主,两国的国君先后称王。但孔子坚持周王朝最初册封天下时对楚、吴两国的等级,称他们为“子”爵。晋文公称霸时,召集诸侯国会盟,周王朝已经极其衰微,周襄王其实是应晋文公的邀请度过黄河前去赴约的。但孔子觉得这有背礼的要求,改写为“周天子巡狩到了河阳”。

在《春秋》一书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这种文字游戏,其实是自欺欺人,但也是孔子最后的执着与倔强。他希望用这种形式,激励后世英明的人以礼行事,警示昏聩无道的人以此为戒。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33张图片-昕阳网

注定的失望

孔子对礼的追求,坚定而执着。一生都致力于寻求一个能够重用自己的国君,建立一个符合礼的要求,万物有序的社会。只可惜,当时所有的国君唯一感兴趣的是建立霸业。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又正是孔子追求的礼所坚决不能容忍的。

所有的国君都害怕别的诸侯国会重用孔子。因为他们知道,重用孔子的国家很可能就会变得强大起来,成为霸主。但所有的君主又都不能真正重用孔子。因为孔子的那一套理论,利益回报周期太长,他们需要的是近在眼前的成效。“礼”对国君个人操行的要求又实在太高,加上有些大臣出于嫉妒或别的因素,从中作梗。自己不用,还要想尽办法也不让别人用。孔子就陷入了这样一个逻辑的怪圈,用尽一生也没有摆脱。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34张图片-昕阳网

我们可以想象,刚开始孔子一定是抱着必成的信心,试图在鲁国完成他的治国理想。他也确实有过这样的机会,不过转瞬即逝。当季桓子和鲁定公沉迷于齐国送来的美女骏马之中不能自拔,感觉自己受到轻视时,他选择了离开,另觅良主。

不知到了晚年,在现实的反复蹂躏和鞭打之下,孔子是否有后悔当时所做的选择。如果他没有那么较真,而是继续留在鲁国做大司寇。他自己的命运,鲁国的命运是否会不一样?他颠沛流离的十几年里,不是在被拒绝,就是在被拒绝的路上,再也没有机会施展他的治国主张。周游辗转于列国之间,一直都寄人篱下,还不止一次陷入困境,饥寒交迫,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在郑国时,孔子和弟子走散了,独自一个人站在东城门口。子贡到处找他。有人告诉他说:“在城东门口站着一个人,长相很奇怪。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活脱脱一只丧家之犬。”子贡感觉那就是孔子,到东门一看,果然就是。他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笑着说:“一个人的外貌,没那么重要。倒是他说我像丧家之犬,可真像啊!真像!”

孔子对旁人说自己像丧家之犬,一定不仅仅是出于外貌描述的认同,还有在春秋时期,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他的处境。

在匡地、宋国、蒲邑、陈蔡之间,孔子和弟子们,多次被人围困,差点断送性命,最终都是侥幸才脱险。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35张图片-昕阳网

在连续被拒绝以后,孔子年事已高。可他依然是如此地渴望实现抱负,甚至有些饥不择食的紧迫感。晋国有人发动叛乱,想请孔子去帮忙,孔子打算前往。

子路用孔子教导弟子的言论阻止他:“老师你不是说过,一个人本身正在做坏事,君子是不会和他们为伍的么?现在有人叛乱,您却想前去帮忙,这又是为什么呢?”

孔子只好解释说:“我确实说过这话。但我也说过,真正坚硬的东西不管怎么磨都不会损坏,真正洁白无瑕的东西无论怎样污染都不会变黑。难道我就只能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葫芦瓜,只让人挂着欣赏而不能吃吗?”

孔子想说,虽然对方反叛不符合礼的要求,但他自己足够坚定,就不会被带上邪路。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年老了,再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就永远没有可能实现了。

这种妥协,在孔子早年,是万万看不到的。

鲁国的当权者季桓子死后,季康子执掌政权。本来要接孔子回去,但被大臣劝阻,改为接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去。孔子无不羡慕地说:“鲁国接冉求回去,一定会重用他的。”同时,也无不感慨地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鲁国的那些人,都有远大志向,只不过做起事来疏略一些。”

此时此刻,不知道孔子有没有后悔自己当初轻易地离开。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36张图片-昕阳网

当年离开鲁国,孔子恐怕还抱着希望,天下那么多诸侯,一定会有一个国君懂得欣赏自己的才华,重用自己。只是没想到,走遍了天下,都一个样,很多连鲁国都不如。

后来,季康子终于在冉求的建议下,用完备的礼节,把孔子迎回了鲁国,但最终也并没有重用他。

晚年的孔子只好一边继续教学,一边专心整理了一大批经典。这些经典,在后世,将会被无数的儒家学者被奉为圭皋。

孔子死后,鲁国当时的国君鲁哀公表达了沉痛的哀悼,却被子贡直白地批评:“人活着的时候,不能用他。死了才来悼念,这有什么用呢?”如果孔子泉下有知,恐怕也是他最想说的话。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37张图片-昕阳网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当时算绝对的长寿。在他漫长的一生中,自始至终奔忙在积极致仕的路上,受尽了嘲讽、冷眼、敷衍和拒绝,但他从为有过半分的动摇。

但似乎,这又不是他真正的本意。

他也向往闲云野鹤的生活。

孔子曾经和弟子们谈论各自的志趣。子路、冉有等人都表示有志于政治,治理一方,只有曾点说自己的乐趣是在春光明媚的天气里,穿上华丽的春装,和五六个年轻人,六七个小孩子,去沂水边玩水,去祈雨台上散步、吹风,然后嘴里哼着愉快的歌声回家去。孔子听了很高兴地赞叹道:“我的志趣也和曾点一样。”

有人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他,孔子问子路为何不告诉他:“孔子这个人学知识不知道满足,教导别人不知道厌烦,用功的时候连饭也忘了吃,求道有所心得就会高兴得什么忧愁都忘了,甚至连衰老马上就来了也不知道。”

可见,孔子真正内心同样向往的是逍遥自在的生活。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38张图片-昕阳网

有人问他,天下到处都一样动荡,不如归隐山林,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孔子回答说,正是因为天下动荡,他才不能只顾自己,而是想拯救苍生。

强大的使命感和残酷的现实交织在孔子身上,使得他站在生命的尽头时,依然心有不甘。

在孔子临死前的第七天,子贡来看他。他流着泪问子贡:“泰山就这样崩塌了吗?顶梁柱就这样摧折了吗?伟大的哲人就这样逝去了吗?天下偏离正常的轨道已经很久了,世人都不能接受我的治世理想。人死后,夏人把棺椁停在东边,周人停在西边,殷人停在两柱之间。昨天我梦见自己就坐在两柱之间。我本来就是殷人啊!”

七天以后,孔子死了。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39张图片-昕阳网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40张图片-昕阳网

灵魂的始祖

孔子应该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稍后的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还只是礼乐崩坏,尚给了他恢复的希望。如果是在战国,他恐怕只有绝望了。同样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号称亚圣,战国时期的孟子,早没有了恢复周礼的幻想。不过儒家一派,始终保持着上古三皇五帝时代就是君主圣明,臣属忠勇,百姓安乐的设想,并在各朝各代,再三拿出来规谏君王的言行。

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建设一个“礼”的社会。但礼到底是什么,孔子并没有给出具象的描述。从孔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隐约感觉到,孔子说的礼,就是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应该符合自己的身份。男人有男人的样子,女人有女人的样子,君王有君王的样子,臣属有臣属的样子,士大夫有士大夫的样子……各安其位,万物有序,谁也不要有非分之想。

所以,孔子在见君王时要低头小步快跑,吃肉的时候要切的方正,座位的摆放要符合身份,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有马车,不能步行……因为在他眼中,自己的身份,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他也是这么教导弟子的。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41张图片-昕阳网

子路曾在卫国大夫孔悝家里任职。后来孔悝发动叛乱,当时子路正好有事在外,听到消息后立马赶了回来。半路上有人告诉他:“国君已经被打败逃走了,城门也已经关上了,你还是走吧,免得受到牵连。”

可子路说:“既然我做了卫国的臣子,国君有灾难怎么可以只顾自己,逃避不管呢?”正好遇到有使者进城,城门打开了。子路跟着进了城,找到孔悝,数落他的反叛行径,并要杀掉他。在和武士搏斗的时候,身负重伤,帽带也被砍断了。

子路说:“一个君子,就算是死也不能不戴帽子。”说完重新去系帽子,结果死于乱刀之下。当时子路头上的戴的帽子,是知识分子特有的,是身份的象征。别人戴,或者身为知识分子不戴,都不符合礼的要求。

这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礼,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的体现。作为臣属,要不计利益得失地忠于君主,作为读书人致死都要保持读书人的样子。

孔子也知道,子路是一个守礼的人。在他听说卫国发生了叛乱时,他就很担忧地说:“糟啦!子路会死掉的。”结果正如他所料。

孔子的理想社会,就是无数个像子路一样忠于自己身份的人组成的社会。这当然是无法实现的。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42张图片-昕阳网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没有了控制天下的实力,各诸侯国梦寐以求的是成为霸主,但基本的羞耻心还在。到了稍后的战国更过分,周王室名存实亡,完全沦落成任由各诸侯国驱使,谋取利益的工具。天下人无论贵贱贫富,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能谋取荣华富贵。完全是苏秦、张仪这种纵横策士的天下。阴谋诡计横行,坑蒙拐骗当道,从君王到平民,心中只有“利”,哪里还有“礼”!孔子的理想当然没有实现的希望。

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作为儒家思想的始祖,他关于教育、政治、伦理各方面的主张,是儒家思想的根基。无论儒家学说后世如何发展,都是在孔子的框架下完成的。

不管是在春秋,还是在战国,儒家思想都只是当时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地位。直到差不多四百年以后,西汉王朝汉武帝时,董仲舒系统阐释儒家经典的思想,建议将儒家思想定位官方主流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43张图片-昕阳网

图:董仲舒

即便历史上称之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当时官方并不禁止别的思想流派。只不过如果有人想入朝为官,必须要精通儒家的经典。正是在这一利益的趋势之下,人们开始自觉自发地接受、研究、阐释和发展儒家思想,经过近两千年的时间,儒家思想已经渗入到中国人的骨血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基因,代代相传。

到了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是否有读过儒家的经典书目,哪怕是一个文盲,在意识深处,都少不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这是两千年耳濡目染的结果。

丝毫不用怀疑,只要是在中国人的地方,如果能多少明白一些儒家思想的要义,为人处世会轻松自如许多。儒家的主张几乎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

而这一切的背后追根溯源,正是孔子。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孔子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第44张图片-昕阳网

本文为国馆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一只小工蚁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