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款现实主义的模拟游戏刷屏了整个游戏圈,在游戏中,玩家扮演一个中国孩子,在中国式家庭,中国式家长,中国式的期望和压力下成长的过程。游戏中充分模拟了孩子从出生到高考的全过程,用无数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式”的元素,模拟了一段扎心的中国少年成长史,被网友称为能够找到童年的感觉,备受好评。
在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学习各种技能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学习数理化和《黄冈密卷》来提高学习成绩,甚至还能够模拟班长竞选和早恋,一样一样的还原了我们在学生时代的生活,而每一项都会影响这个角色的智力,情商,想象力等等,而这些最终的值就决定了这个角色最终能够在高考获得多少分,上什么大学,最后获得在社会上的什么地位,大到可以成为首富,天王巨星,小到成为富士康流水线员工,按摩院技师,甚至宅男。
而这个结果就来源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遭遇,当然,游戏毕竟只是游戏,游戏是可以预知的,而人的未来是未知的。
二十年前,你的父母无法预知现在你会是什么样子,从事什么工作,又如何生活,同样的,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无法预知我们的孩子在二十年后,他们会在哪里上学,会从事什么职业,会和谁携手度过一生,而我们能做的,便是做好一个父母的责任,育儿这件事,不止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对于社会而言,中国式家长是一个特定的名词,并且,其中含贬的意义更多一点,其中有几点,各位家长可以对号入座。
1、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就像游戏中,孩子的智商,情商,想象力,记忆力,耐力都需要协同发展,如果只重视孩子的智商培养,那最终的游戏结局便是孩子成为一名技术宅男,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止一次的看到某些孩子除了会读书,对于社会生活,人情世故一窍不通,这往往都是家人溺爱的结果。.
2、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中国式的家长往往拿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孩子是家长生命的延续,但是,孩子不是家长的简单复制,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世界,孩子也有自己的理解,明确对错的事,要给予孩子明确的指出和正确的引导,而对于似是而非的事,请给予孩子多一些独立的空间。切忌不要挖苦,讥讽孩子的任何行为。
3、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诱导
在《中国式家长》中有这么一个环节,孩子可以通过做家务来获取酬劳,对于这个场景,我们都很熟悉,曾经的我们也会通过帮爸爸扫地,帮妈妈洗碗来获取爸爸妈妈给的一元两元的零用钱,现在的我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激励孩子分担一些家务活或者达成某项目标。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在育儿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完成任务,而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的观点,权利是需要奖励来做正向刺激,而义务则不需要,虽然在义务的行使过程中,奖励能够更好的帮助业务的履行,但是从长远看,最终会破坏业务履行的必然性,有多少家长有这种记忆——用奖励刺激孩子配合工作,当孩子习惯了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取奖励后,突然某一天没有了奖励,孩子又是怎么回应的呢?
就拿引导孩子做家务这件小事说吧,一定给孩子树立做家务是义务的观念,这会帮助孩子一生。
当然,中国式家长蕴藏的意义还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最核心的便是上述三条,希望所有的父母即是”中国式家长“,给予孩子期望,给予孩子全面的呵护;同时,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不是”中国式家长“,让孩子茁壮,健康,独立的成长。
收藏圈圈家的育儿经,获取最新最全的亲子教育咨询,记得给小编点个赞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