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地名由来】
聊城因聊河而得名,聊城这片区域因位于古聊河西岸,并且在聊河一带有聊国,齐灭聊国后,称该城为聊城。秦置聊城县,据《水经注》:"聊城县东北有摄城,《左传》所谓聊摄以东是也。"据《史记正义》:"聊城,春秋时齐高西界。聊,摄也。战国时,亦为齐地。"以古地名名县。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处东经115°16′-116°32′和北纬35°47′-37°02′之间。西部靠漳卫河与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隔水相望,南部和东南部隔金堤河、黄河与河南省及山东省的济宁市、泰安市、济南市为邻,北部和东北部与德州市接壤。全市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冠县、莘县、阳谷县、东阿县、茌平区、高唐县8个县(市、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3个市属开发区。
聊城特产有集美酱菜、八批果子等。
【寻欢文史】
江北四大酱园
北京的“六必居酱园”、保定的“大慈阁酱园”、临清的“济美酱园”、济宁的“玉堂酱园”并称为“江北四大酱园”。
北京的"六必居酱园"始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保定的"大慈阁酱园"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临清的"济美酱园"始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济宁的"玉堂酱园"始于清康熙康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北京六必居酱园、保定大慈阁酱园、临清济美酱园、济宁玉堂酱园并称为"江北四大酱园"。
北京六必居酱园
北京六必居酱园始于公元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
六必居酱园是京城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六必居"的店名"六必"又是生产操作原则,所以其生产的酱菜均显示了产品质地优良、口感风味独特的风格,"六必居"成为京城酱园中历史最久、声誉最著的小店;"六必居"的酱菜是上至达官贵人宫廷御用,下至普通平民百姓垂青的佐餐佳品。
据说,清代宫廷为方便"六必居"进宫送酱菜,还专门赐其一顶红缨帽及一件黄马褂,可惜1966年"文革"中被毁。
保定大慈阁酱园
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慈阁酱菜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途经保定,因机缘际会,乾隆皇帝食得大慈阁酱菜后对其甜、咸、嫩、脆,酱香浓郁的口味大加赞赏,遂钦点大慈阁酱菜为御用膳食。
大慈阁酱园购进原料,务求精良,不惜重价。如收购小红萝卜,论个给价,但必须保持嫩脆。收购韭菜花,则要鲜嫩的纯花,不带花籽、花铃。但收购价格往往要高于普通韭菜花的一倍。这样的原料制成的成品,质优则无柴,食之无渣滓。
大慈阁酱园为保证口味纯正,其售卖环节要求严格,酱菜要存放在酱缸内,售卖多少出缸多少,从出缸到顾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数百年来大慈阁酱园既保持了自己北方风味的优良传统,又逐步吸收南方酱园特长,形成自己独有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系列,花色繁多、货真价实,很受人们喜爱。
临清济美酱园
济美酱园,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
临清位于临清城西北地段运河东畔,与省仅一河之隔,两省交界、地势繁华。数百年滔滔运河水,流淌出临清盛极一时的繁荣,也给这座古县带来南北文化的众多融合,济美酱园的形成就得益于运河。临清段的古老运河早就断航,济美酱园却流传至今,成为一家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传统老字号。
济美牌"甜面酱"酱香浓厚,体态光亮红润,味鲜美,可用于烤鸭、鲜蔬菜的蘸食,用其海鲜、肉类、炸酱烧制的菜肴风味独特、酱香四溢、酿香扑鼻、味美可口。
济宁玉堂酱园
济宁玉堂酱园始建于清康熙帝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是姑苏人戴玉堂在开的一家酱菜铺子,1783年,济宁富商冷长连联和官吏孙玉庭将玉堂买了下来,定名"姑苏玉堂",又名玉堂酱园。
后来,冷氏退出股本,由官宦世家孙家独家经营。由于玉堂酱园注重质量和口吻,十分畅销,规模和品种不断扩大,生产的酱菜、酒类南北风味兼有,十分畅销。就连当时的文学作品《镜花缘》也赞济宁金波酒"为"天下美酒"。
1886年,军机大臣孙毓汶将孙家"小菜"送进宫来。慈禧太后品尝后,连连称赞:"真是京省驰名、味压江南!"并命玉堂把酱菜当贡品,每年送进皇宫。从此,玉堂酱园在京城及大江南北名声大震。
一直遵循"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店训。这朴实无华的八个字,道出了玉堂酱园在经营上的"真经"。历届东家和经理们都讲究选料优质,精工细作。注意研究兄弟厂家酱菜的优点,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宁可赔本也要保证质量。如酱渍黄瓜,选料定点,黄瓜个头均匀,一斤称十三根,且要顶花带刺,经过上好的甜面酱腌出油光闪闪,透绿嫩脆的成品。再如包瓜、蘑茄,要选大小均匀的马铃瓜和五星茄,将加工出的成品包瓜纵横两刀剖开,瓜的边角翻卷,内装的核桃仁、杏仁、瓜籽仁、花生仁、青红丝、桂花等,闻之酱香浓郁,品之甜中有咸,诱人食欲。
【历史沿革】
唐虞三代属兖州之域。
(前770—前476年)
聊城(今东昌府区,下同)、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
(前475—前221年)
聊城、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临清、冠县属赵国,莘县属魏国。
(前221—前206年)
郡、县两级制,境域属东郡。
(前206—24年)
郡、县两级制。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冠县属冀州魏郡,茌平分属兖州东郡与青州平原郡,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25—220年)
州、郡、县三级制。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属冀州魏郡,冠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今冠县东古城镇),茌平属兖州济北国,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220—265年)
州、郡、县三级制。境域属魏国,聊城、茌平属青州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治馆陶),阳谷为县王国,东阿属兖州东郡,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
(266—316年)
州、郡、县三级制。聊城、茌平、高唐属冀州部平原郡,临清(曾为清河国,治清河,今临清市)、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阳谷、东阿属济北国及东平国。
(319—420年)
州、郡、县三级制。境域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刘宋6国。前秦清河郡治临清。后赵、前燕、后燕时阳平郡治馆陶。刘宋时济州治茌平。
(420—581年)
州、郡、县三级制。聊城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4国。后魏,聊城、茌平属济州平原郡(治聊城,今东昌府区),临清、冠县、莘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阳谷、东阿属济州(治碻磝城,今茌平韩集乡高垣墙村)济北郡(治临邑,今东阿铜城镇),高唐属济州南清河郡。齐周,聊城属平原郡,临清、高唐、茌平属清河郡(治清河,今临清市内),阳谷、东阿属济州(治碻磝城)济北郡(治东阿,今东阿县铜城镇),冠县、莘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
(581—618年)
初为州、县二级制,后为郡、县二级制。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治卢县,今茌平县韩集乡高垣墙村),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618—907年)
初为道、府(州、郡)、县三级制,后为藩镇节度使(道)、州、县三级制。聊城、高唐属河北道博州(治聊城);临清属河北道贝州;莘县、冠县属河北道魏州;阳谷、东阿初属河南道济州(治卢县),后属郓州;茌平属河南道郓州。五代(907—960年),藩镇节度使(道)、府(州)、县三级制。聊城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聊城、茌平、高唐属河北道博州(治聊城)。临清先后属河北道大名府、兴唐府、广晋府,冠县先后属河北道魏州、广晋府、大名府,莘县属河北道魏州,阳谷、东阿属天平节度使郓州。
(960—1126年)
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聊城、高唐、茌平属河北东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辽、金(916—1234年),路(道)、府(州、军)、县三级制。聊城、茌平、高唐属山东西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属大名路大名府恩州,阳谷、东阿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冠县、莘县属大名路大名府。
(1206—1368年)
省(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境域属山东省,聊城、茌平、莘县属东昌路(治聊城)总管府(治聊城);冠县初属东昌路,后为冠州(治冠氏县,今冠县);高唐初属东昌路,后为高唐州(治高唐);临清属濮州;阳谷、东阿属东平路。
(1268—1644年)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省、府州县之间设道。境域属山东布政使司,聊城、临清(曾为临清州,治临清)、冠县、莘县、茌平、高唐(曾为高唐州,治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阳谷、东阿属兖州府东平州。
(1644—1911年)
省、(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境域属山东省,聊城、冠县、莘县、茌平、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临清初属东昌府、后为直隶州。阳谷属兖州府,东阿初属兖州府东平州、后属泰安府。
(1912—1949年)
民国元年(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东临道。民国十四年(1928年)废道,境域属山东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全省下设12个行政区,聊城、茌平、博平、东阿、阳谷、寿张、范县、莘县、冠县、朝城、观城、堂邑、濮县等13个县属鲁西北第六区;临清、高唐时属鲁西北第四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西部独立自主创建抗日根据地,逐步建成山东抗日根据地鲁西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境域抗日根据地分属鲁西区运西(第二)、鲁西北(第三)、运东(第四)专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鲁西区与冀鲁豫区合并为冀鲁豫区后,分属冀鲁豫区第二、三、四专区,9月分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七、十八、十九专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2月分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六(泰运)、十七(运西)、十八(鲁西北)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部分地区改属冀南区第七(鲁西北)、第六(卫东)专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冀鲁豫区与冀南区合并为冀鲁豫区后,分属冀鲁豫区第一(泰运)、第三(邯郸)、第四(南宫)、第六(卫东)、第七(鲁西北)、第八(运西)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冀鲁豫区分为冀鲁豫、冀南两区后,境域分属冀鲁豫区第一(泰运)、第八(运西)、第九(直南豫北)、第四(直南豫北)、第六(运东)、第二(运西)、第八(直南)、第九(濮范)和冀南区第一、二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华北行政区划调整后,境域设平原省聊城专区,辖聊城、茌平、博平、阳谷、寿张、东阿、高唐、清平、堂邑、莘县、冠县等11个县,朝城、观城、濮县、范县等4个县属平原省濮阳专区,馆陶、临清2个县和临清市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49年—)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辖16个县,1个镇、86个区、1153个乡。1956年,德州专区撤销,将夏津、武城、德县、平原、禹城、齐河6县及德州市划归聊城专区,辖聊城、临清、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寿张、范县、馆陶、平原、禹城、齐河、夏津、武城、德县17个县及德州、临清2个市、360个乡。1958年12月,将原属泰安专区的东平、平阴、肥城及惠民专区的商河、临邑、乐陵、济阳划归聊城专区,撤销临清、莘县、阳谷、东阿、馆陶、禹城、德县、乐陵、济阳、平阴、武城11个县建制,其辖区并入其它县市,聊城改县为市,辖冠县、茌平、高唐、夏津、商河、临邑、东平、肥城、寿张、范县、齐河、平原12个县,聊城、临清、德州3个市,165个人民公社。1960年,商河、临邑县划归淄博专区,东平、肥城分别划归菏泽、泰安专区。冠县、茌平、高唐、夏津、范县、寿张、平原、齐河8个县,聊城、临清、德州3个市。1961年,德州专区恢复,夏津、平原、齐河3个县及德州市回归,同时恢复莘县、阳谷、东阿、馆陶4个县的建制。聊城专区时辖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馆陶、寿张、范县9个县,聊城、临清2个市。1963年,聊城、临清改市为县。1964年,撤销寿张县建制,将寿张、范县金堤以南地区合并为范县,连同范县建制划归河南省。1964年,将馆陶县建制和馆陶、临清卫运河以西地区划归河北省,聊城专区辖聊城、临清、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8个县、83个区、508处人民公社。1967年3月,聊城专员公署更名为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撤销人民公社规模,县以下设145个人民公社。
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公署。1984年6月,县市所辖人民公社逐渐改建为乡、镇和街道,境域辖聊城1个县级市,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66个乡(镇、街道)。1996年,境域辖聊城1个县级市,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66个乡(镇、街道)。1998年3月,撤销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分别设立地级聊城市和东昌府区。1999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67个乡(镇、街道)。2000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29个乡(镇、街道)。2001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26个乡(镇、街道)。2005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34个乡(镇、街道)。2010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35个乡(镇、街道)。
2019年8月,聊城正式撤销茌平县,设立聊城市茌平区。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