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殷姓是帝王姓(殷姓是什么氏的)

昕阳小编 166 0

柴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七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柴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柴姓的百分之十三。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柴姓约占全国汉族柴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柴氏源于三支,其一始于祝融之孙会人。据西晋太康年间司空司隶校尉崔陵和著作郎柴宏道、中书舍人柴宏膜所撰《柴氏宗谱》云,陆终生子六人,第四子“会人封于晋,赐柴姓,世居平阳,为平阳郡公……武王即位,大封先圣之裔,得会人二十世孙承勋,复袭封平阳郡公”。此乃柴姓之始。

其二始于仲尼弟子高柴之孙举。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高氏出自姜姓,齐太公六世孙文公赤,生公子高,孙,为齐上卿,与管仲合诸侯有功,桓公命以王父(祖父)字为氏。”《姓考》载:“齐大夫高张食采于柴,因氏。”《通志·氏族略》载,齐文公子高,十世孙高柴为孔门弟子,其孙举又以王父之名“柴”为氏。由此,柴举便为这支柴姓之始祖。

高柴,字子羔,齐国人。仲尼七十二弟子之一,曾任卫国大夫。卫国内乱,弃官不仕,移居河南太康施教,寿享128岁,葬于太康西北(今高贤乡),世称寿圣儒贤。“子羔墓”和明代“寿圣寺塔”尚存,为历代柴氏后人寻根拜祖之地。 梅轩注:山东嘉祥县梁宝寺镇高庄村有高子祠,高子名高柴,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实为我柴氏始祖。


  其三为少数民族改姓。据查,目前已有柴姓的少数民族是:苗、土家、蒙、满、回和黎族。

先秦时代,柴氏主要活动区域在中原地区,后逐渐向南和东南方向发展。到了两汉时期,柴氏继续由中原一带向南方发展。许多柴氏后裔在湖北、湖南、安徽和浙江等地做官,他们为官一任,留嗣一片,成为这一时期柴氏迁播的主要特点。

汉朝有大将柴武,字子贤,为汉武成候之子。初拜大将军,为刘邦斩韩信于参合有功,封棘蒲候。汉文帝十四年冬(公元前168年)匈奴单于率十四万骑兵攻入朝那县和萧关。棘蒲候柴武为侍卫大将军,迎击匈奴。因战果卓著,加封为高唐候。

两晋时期,中原烽火不断,迫使中原汉民族大规模持续南迁到福建、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省。而居住在河北邢州平乡、南和一带的柴诞家族,在“永嘉之乱”时,处乱不惊,不但没有南迁,反而空前兴旺,形成望族。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有柴王墓,位于县城东25华里处的西任城村西一百米。此系晋永嘉初年翼州刺史开国任城侯柴诞之葬地。柴诞家族后代,在晋朝居官者甚多,上至将军,下至县令,世人有“柴半朝”之称。据平乡县《柴村寺碑》记载,北齐天统时有数十柴诞后人到各地做官,广布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等省。此时的平乡不但是冀南一带柴氏宗族的活动中心,也成为柴氏宗族走向全国的新起点。

到了唐代,开国元勋柴绍的出现,使山西临汾成为柴氏宗族走向全国的又一始点。柴绍,字嗣昌,自幼矫健勇猛,以任侠名于乡里。高祖李渊妻以第三女平阳公主嫁之。累从高祖征伐,屡建奇功,被封为霍国公,并拜为右骁卫大将军。后又加封谯国公,被唐太宗至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代茗州节度判官柴仲珍及其兄仲苏(承事郎)、弟仲紧(承事郎)先后迁居浙江江山之蒋坞(今王村)与嵩高里(今长台),后又有柴绍裔孙柴孟端北迁太原。孟端第三子柴即柴翁,迁河北邢州尧山。翁生二子守礼、守义,女为后周太祖郭威的皇后柴守玉。守礼子荣为郭威养子。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去世,因无嫡嗣,传位柴荣,是为周世宗(公元951—960年)。史书记载世宗皇帝身材英奇,善骑射,通书史黄老,是五代时期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被史学家誉为“五代第一明君”。

为什么说殷姓是帝王姓(殷姓是什么氏的)-第1张图片-昕阳网


浙江省宁海县岔路镇柴家村有柴氏宗祠,正厅木板联曰:“鼎定于后周,殿壁农桑传万袱。名垂在大宋,经筵文行炳千秋”。鼎定于后周,指的就是后周世宗皇帝柴荣。世宗皇帝英年早逝,年仅39岁。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四子宗训七岁即位,是为恭帝。主少国疑,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封恭帝为郑王,令居房州。民间传说,柴荣与赵匡胤为结拜兄弟,赵匡胤夺位后,感到对不住大哥,遂赐柴氏后裔免死丹书铁劵,收柴荣女为义女,就是评书《杨家将》中的柴郡主。《水浒传》中小旋风柴进因有丹书铁劵,故柴家庄常为四方豪杰避难之所。评书《岳飞传》中也有岳飞枪挑小梁王柴桂的情节。

周世宗柴荣皇帝弟兄五人:一曰柴穆,二曰柴茂,三曰柴荣皇帝,四曰柴华,五曰柴贵。柴穆的后代改姓林。据林氏族谱记载,柴宗训叔侄为避免宋朝的迫害,辗转逃亡,最后栖居于福建偏僻的大山之中。福建长汀县濯田集镇有宗训公祠,东南方有天子地(宗训公墓)可为佐证。

据宋朝王巩《随手杂录》记载,柴荣第六子纪王熙谨被宋开国功臣韩国公潘美收养,改姓潘姓,名维正。后来官至刺史。其子潘夙,为宋神宗时名将,历度支监铁副使、知河中府,迁光禄卿、知荆南、鄂州,卒于七十。潘夙子潘必正为举人,又说为宋朝丞相潘必正。

柴荣第七子靳王熙诲少孤,被宋越国公卢琰收养,改名卢璇。为避宋太祖迫害,卢琰于乾德六年致仕,携熙诲隐居于浙江永康灵山(今属磐安县新渥镇辖)。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不仅挟孤以逃,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卢锦许配给卢璇,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并列为“九支卢”之第三支派,始居灵山下庄。后子孙分支于仙居、东阳、永康、武义、缙云、浦江、龙游一带,并在东阳一带形成望族。该支中有复为柴姓者。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卢苗安博士正是柴荣第七子熙诲的后代,《卢村志》对靳王熙诲改姓为卢、改名为璇有详细记载。
  据《宋史》记载:绍兴年间,周世宗玄孙叔夏诏封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令居衢州。从此,衢州成为周世宗柴荣裔孙的世居之地。周世宗裔孙昊,“靖康之难”后率族随宋室南迁,分居浙江绍兴、定海、衢州、江山等地。留居山西的柴氏后裔,明时亦有大量外迁,至今在许多《柴氏宗谱》中,有望出平阳、祖籍洪洞的记载。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树移民,柴氏三弟兄来到周口,为驻一个村庄,老大姓柴,老二姓姑家姓崔,老三姓舅家姓邱,所以有三姓同宗同祖同坟的来历。
  另据《平阳郡柴氏宗谱》记载,明洪武六年,护国将军柴天福与柴天寿、柴天德兄弟率军入黔平叛后,留居贵州省安顺地区。其后,柴天福一支改林姓,柴天寿一支改殷姓,柴天德是皇帝亲信,不改姓,后裔分支贵州省平坝、普定、六枝、晴隆、贵阳、水城、盘县和云南省宣威、会泽、沾溢、曲靖、玉溪、峨山、墨江、普洱等地,现已传至第二十三代。
  明朝时赐元人娄托罗该(柴秉诚)、铁柱(柴克恭)、恭门苏尔噶(柴志诚)、拜特穆尔(柴志敬)、遵维布哈(柴永谦)、克木特穆尔(柴永正)等人均为柴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赛密勒氏,后改为柴姓;今满、彝、回、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现青海的一支柴氏,是明陕西总兵柴国柱的后人。据说,大通县柴家堡有一庙宇,内贡诸多神像和柴氏祖宗牌位。

山东章丘刁镇柴家村柴氏家谱名为“寿山堂”,重修于1909年(清宣统三年)。据家谱记载,一世祖名伯通,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从山西枣强县(现属河北省衡水地区)迁来。同来的还有其兄弟伯达、伯能二人。到邹平县柴家店和明集镇柴家村二地安居。柴氏辈分从十七世起,以“广、念、启、象,树、本、惠、荫,寿、履、云、景,统、宗、丕、振”十六字命名。现已传至“履”字辈。

柴氏世代相传通臂拳法,此拳法采内家之气,取外家之力,以求气至力达,内外相合。讲究势大步宽,放长击远,刚柔相济,虚实兼备,后发制人,攻防严密。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年间,当朝武官柴文魁,因武功超群,曾获皇封“武法骑尉”之称及“圣旨”牌一枚。

标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