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文言文笔记归纳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延(各复延至其家)
三、古今异义
1.缘 古:沿着,顺着=扶(便扶向路) 2鲜美 古:新鲜美好 今:食物味道好
3.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指运输事业 4.云 古:说 今:云彩
5.妻子 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配偶 6.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7.间隔 古:隔绝,不通音讯 今:食物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
8.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关联词(表条件关系,无论——都)
9.延 古:邀请 今:延长 10.不足 古:不值得,不必 今:延长
11.扶(便扶向路)古:沿着顺着 今:用手支持人、物或自己不倒
12.向(便扶向路)古:先前的 今:向着,朝向
13.(未)果 古:实现 今:果实
14.开朗 古:开阔明亮 今:(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抑郁低沉
15.俨然 古:整齐的样子 今:形容很像
16.问所从来 古:从哪里来 今:从过去到现在
17.仿佛(若有光) 古: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今:似乎,好像
四、一词多义
1.为 ⑴武陵人捕鱼为业——wéi(作为) 2.舍 (1)shě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
(2)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对,向)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shè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3.之 (1)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4.其 (1)欲穷其林(代词,那)
(2)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所看到的景象)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指桃花源)(3)具答之(代词,代指村人提问的问题) (3)得其船(代词,他的,这里指渔人的)
(4)闻之,欣然规往(代词,指代这件事) (4)舍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这指村民们的)
(5)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指渔人)
(6)处处志之(音节助词—凑音节,不译)
5.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6.寻(1)寻向所志(寻找)=寻张怀民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居然) (2)寻病终(随即,不久)
7.遂(1)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8.闻(1)村中闻有此人(听说)
(2)后遂无问津者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名词,听到的事情)
(3)遂迷,不复得路(最终,终于,竟然)
9. 作(1)其中往来种作(劳作) 10.志(1)寻向所志(名词,记号/标记)
(2)设酒杀鸡作食(做) (2)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做标记)
五、词类活用
(1)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2)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
(3)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4)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
(5)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一,对……感到诧异)
(6)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7)才通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2省略句:
⑴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译: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⑵(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译: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3)(村民)问(之)所从来。 译:村民问(渔人)从哪儿来
(4)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
(5)见渔人,乃大惊(“见”前面省略村民)
(6)便要还家(“便”前省略桃花源的村民,“要”后省略“渔人”)
七、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
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第一部分(第1段):发现桃花林——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 访问桃花源——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社会风尚。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
八、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答: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答: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答(1)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2)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3)为自己与世隔绝之久而叹惋。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答: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回答,试说说渔人是怎么回答的?
答:渔人的回答是:“今是晋”,桃源人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是晋。
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如此”包括渔人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村中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作记号的事。
12、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给桃花源增添神秘色彩。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答:表明事情真实可靠,真实的历史人物,亦真亦幻的故事,让结局充满传奇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14.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1)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环境安宁、民风淳朴。③百姓生活富足、和乐。
九、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态度)
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2、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1、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2、为什么要写桃花源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答:用意是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这个理想在当时能不能实现?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答: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十、迁移拓展
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5)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6)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2、对联:黄发垂髫享太平,美好理想寄桃源。
3.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4.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点拨:(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7、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世外桃源,借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8.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不足为外人道也。 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11、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此人一一为居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小石潭记》知识汇总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与韩愈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是他《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本文选自《柳河东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按原文填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写潭中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主旨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卷(quán)石底以出 为坻(chí)
为嵁(kān) 参(cēn)差(cī)披拂 佁(yǐ)然不动
俶(chù)尔远逝 往来翕(xī)忽 犬牙差(cī)互
寂寥(liáo)无人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龚(gōng )古
四、解释词语:
(一)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5.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6.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二)重点词语:
1、篁竹:竹林。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
3、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道:路。
4、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把。为:作为。
6、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而。
7、坻:水中高地。 8、屿:小岛。 9、嵁:不平的岩石。
10、翠蔓:翠绿的藤蔓。 11、披拂:随风飘拂。 12、可:大约,表示估计数目。
13、 许:上下,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表示数量不确定,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4、无所依:什么依靠也没有。 15、佁然:呆呆的样子。
16|、俶尔:忽然。 1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8、乐:逗乐,取乐。
19、斗折: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20、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21、犬牙:像狗牙一样。
22、差互:相互交错。 23、不可知其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可:能够。
24、寂寥:寂静寥落。 25、悄怆:忧伤的样子。 26、邃:深远。
27、以:因为。 28、清:凄清。 29、居:停留。
30、乃:于是、就。 31、之:代指这里的景致。 32、去:离开。
33、游:游玩。 34、隶:附属,随从。 35、从:跟随。
五、翻译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7、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逗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
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致便离去了。
1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六、问题探究:
1、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孤凄悲凉的情感。
2、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3、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日光、鱼影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
4、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既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又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A抓住了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比喻。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莫测。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睛之笔,高度概括了小石潭凄清冷寂的环境特点;又由景及人,传达出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凄苦落寞,表现了他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
8、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参考答案: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9、选文在写景上很有技巧,如“动静相称”,“虚实相生”,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别说明这两种写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
动静相称: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出环境的雅静。
虚实相生:如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1.“伐竹取道”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对表现小石潭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1、表明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突出他浓厚 的游览兴致,表想了他内心的闲适2、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小石潭幽僻的环境特点。
12.第二段写鱼历来被人称道,你觉得它好在哪里?
1、动静相应。佁然不动,写鱼儿的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鱼儿活泼欢快的动态。一动一静,妙趣横生
2、虚实相生。正面写的是鱼,但处处是从侧面写水,“空游”是写水的清澈,“影布石上”也是写水的清澈。
3、寓情于景。“似与游者相乐”,人鱼并写,作者以鱼儿的自由自在来衬托人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想在山水之间求得片刻欢乐的心情,比直言人高兴更有意味。
13.本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表现了他哪些特征?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本文写了潭水,竹树,石头,游鱼,溪流等景物, 表现了小石潭水清,全石为底,溪流曲折悠长,竹树环合,幽深冷寂等特征。 最突出的特征是潭水清澈。除正面言“水尤清冽”外,还以清晰可见“全石以为底”和水中的游鱼来写水清。
14.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怎样的心情?(2分)
写出了小石潭幽深泠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
15.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5分)
作者感情由“乐”变“凄”(1分)。作者遭贬失意中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1分),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1分);年到潭上凄清的环境(1分),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1分)。
16.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小石潭远离尘世,充满生机却无人欣赏,以及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围与作者被贬的境遇相似。流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压抑,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17,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18.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七、朗读节奏: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全石/以为底。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核舟记》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选自:清代人张潮的《虞初新志》
2.作者:明末文学家。魏学洢[yī](约1596年—约1625年) 字子敬,号茅檐, 嘉善人
3.核舟雕刻的作者:明代王叔远 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4.核舟雕刻主题:大苏泛赤壁
左: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5. 核舟微雕:王叔远赠给魏学洢[yī]
6. 文体:记。体裁:事物说明文
二: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只记这一个
三:古今异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余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类似 今义:归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
四:一词多义
1,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 做,这里指雕刻 (为字共三十有四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中轩敞者为舱)
武陵人捕鱼为业 动词,当作,作为 (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对,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为坻,为屿, 动词,称谓
2,可 高可二黍许 大约 (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珠可粒粒数也 可以 (明灭可见 不可知起源)
3,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4,云 此中人语云 说 盖大苏泛赤壁云 句末语气词
5,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 开头 其人视端容寂 正
6,而 启窗而观 表顺承 (如 隶而从者 乃记之而去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并列
潭西南而望 表修饰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表转折
7,语 此中人语(四声)云 告诉 如有所语(三声) 说话
8盖: 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是,原来是)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大概是,原来是)
9者: 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五:词类活用
石青糁之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六:文言句式
1.倒装句—定语后置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正常语序为“其相比两膝者”)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是中心词“桃核”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正常语序为“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3)尝贻余核舟一 (正常语序为“(叔远)尝贻余一核舟”)
3.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承前省略主语“佛印”)
(2)省略介词“于”
①佛印居(于)右,鲁直居(于)左 ②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③居(于)右者椎髻仰面 ④居(于)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于)其上
七:成语 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 历历可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八、翻译课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为:做。这里指雕刻。以至:以及。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这里指雕刻。尝:曾经。贻:赠。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尾语助词。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的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坐船游赤壁(的情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约:大约。 有奇:多一点。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可:大约。许:表约数,上下。
轩:高。望:对着,面对着。糁:涂。
译文:核舟首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遮盖着。旁边开了小窗户,左右各四扇,共有八扇。打开小窗看,两边的雕花栏杆正好左右相对。关上小窗,只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峨冠:带着高高的帽子。卷端:指画幅的右端。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比:靠近。 绝类:极像。类,像。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不属:不相类似。诎:弯曲。 倚:靠。
历历数: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帽子,留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在他的左边。苏、黄两个人在共同欣赏一横幅的书画卷子。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卷子,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特别像弥勒佛,敞开胸脯,露出乳房,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着右腿,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左膝支起来,挂着念珠的左臂就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楫:船桨。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衡:同“横”,横着。 攀:扳着。 啸呼:大声呼叫。
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名船夫。右边的船夫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像是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夫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一个水壶,那人眼睛正视着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 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夷:平。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了了:清楚明白。 丹:朱红色。
译文:船的顶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写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一笔一画都非常清楚,颜色是黑的。还有一个篆字图章,刻的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朱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 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为:刻有。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译文:总计在这条船上,共刻有五个人,八扇窗,一张箬篷,一支桨,一个炉子,一个壶,一幅手卷,一串念珠;刻有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四个字。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九、问题归纳
1.“奇巧”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精湛,以下对核舟的具体说明都是围绕着雕刻者雕刻技艺的“奇巧”展开的。
2. 文章第一句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奇巧”二字的?集中说明了什么?
①原材料体积小;②雕刻的物品种类繁多;③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3. 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4. 课文结尾段落文字有什么作用?
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5.比较本文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间、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的。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本文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开闭,由此说起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描绘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后写船尾,这不用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而将船背放在最后写,则体现了文章写作内容安排主次分明,因正面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而背面则为雕刻品的附属部分。
十、课文主题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湛技艺,热情讴歌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
诗经知识点
诗经文学常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的地位: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 的源头。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 “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儒家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关雎
1.洲:水中的陆地 2.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3.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4.好逑:好的配偶
5.逑:配偶 6.左右流之:求取 7.寤寐: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8.思服:思念。服,思念。 9.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悠,忧思的样子。
10.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11.左右芼之:挑选。 12.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13.乐:使……快乐。
|
三、理解性背诵
《关雎》
1、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述。
2、诗中表达“君子”苦思采荇菜之女,又不可得的诗句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3、诗中描写“君子”幻想与女子结婚的热闹场面的诗句是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的字是“求”
5、描写劳动场景的句子: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
6、用韵方面采取偶句入韵,“之”字不入韵,之字前一字入韵。这首诗押韵的字是“鸠、洲、逑、流、求、得、服、侧、采、友、芼、乐”。
7、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窃窕淑女,君子好述“这两句就是佐证。
8、关雎是一首优美的恋歌,开头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为下文抒发爱情创造了情意绵绵的意境。
9.诗歌中描写禽鸟和鸣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10.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诗中的“ 窈窕淑女 ”一句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因;描写思念心上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 辗转反侧 ” ,现今已成成语。
12.钟鼓乐之 、 琴瑟友之这一幻想和淑女结合的热闹场面,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美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13.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4.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5.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6.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17.《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1.本诗是爱情诗,为什么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关雎》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是运用了“比兴”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这本是诗人眼前之景,但水鸟和鸣也可用来比喻男女之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有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从任意角度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两个“悠”形象的写出了男子的情意绵绵,思念不断,“辗转反侧”这一句传神的写出男子因思慕之深而彻夜难眠的情景,极写了男子的相思之情。
3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举例分析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4.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俗,所谓乐而不淫;写男子求而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5.关雎文本特色:
(1)托物起兴,借景抒情。全诗以物起兴,以雎鸠鸟的鸣叫,引出主人公对淑女的爱慕;以不停的采摘荇菜,表现主人公对淑女的不懈追求,以想象中追求到淑女后友之乐之的情景表现主人公对淑女的热切渴望。
(2).采用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人物描写的生动性。叠韵词窈窕,双声词参差,辗转既是双声词又是叠韵词。用这类词修饰动作(辗转反侧)摹写对象(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参差荇菜),使得诗歌活泼生动,音韵和谐。
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
1.蒹葭:芦苇2.苍苍:茂盛的样子3.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4.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 指对岸。
5.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 6.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7.阻:艰险。 8.溯游:指顺流而下。 9.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10.萋萋:茂盛的样子。 11.晞(xī):干 12.湄:岸边,水和草相接的地方。 13.跻(jī):(路)高而陡。
14.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15.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16.坻:水中高地
17.涘(s):水边。 18.右:向右迂曲。 19.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1、通过重复唱沓,描写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的句子: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兼葭》一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意境,蕴涵执着、炽烈的相思之情的句子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3、《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6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7.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1.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2.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所谓“伊人”她可以指美丽的女子也可以指理想或者是追求的目标,她可以只是人们所追求的一个虚指的对象。
3.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为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的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长跻右分别突出道路什么特点?反复吟咏的作用?
分别突出道路的漫长(遥远)、高(险峻)、曲折。反复吟咏渲染追求之路的艰难,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5.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作用①是起兴句,以引起下文。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③烘托萧瑟冷漠气氛,流露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
6.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7.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8.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每章的后四句。反复抒写道路的险阻,表达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
9.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诗中景物描写都是静态描写,而诗人忽上忽下地寻找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忽远忽近是动态描写。
10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上和表现形式上(双声叠韵、比兴、重章叠句)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1)关雎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都是当地民歌;都运用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抒发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2)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3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4)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不同点:(1)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达了对爱情对婚姻大胆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蒹葭》含蓄委婉地抒发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2)《关雎》叙事线索明朗,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