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说刘备在荆州期间,得知当地有个旷世奇才,名叫诸葛亮,隐居在隆中山里,便三次亲身前往,请他出山辅佐,从此改变了刘备的命运。
诸葛亮出山,是刘备事业的转折点。在这之前,他四处漂泊,多次易主,难有作为;得到诸葛亮以后,刘备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方向,他的事业开始风生水起,终于获得三分天下。可见,得人才者得天下,是一条铁的规律。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字孔明,是山东沂南人。他的父亲叫诸葛珪,当过泰山郡丞,不幸早逝。年幼的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被叔叔诸葛玄收养。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时候,袁术割据一方,他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在今江西南昌。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兄弟前去赴任,但走到半路,袁术却另派朱皓取代了他的职务。袁术昏庸不明,什么怪事都有。
诸葛玄没有办法,无法前行,也不好回去,他一向与刘表交情深厚,便去荆州依附了刘表。后来,诸葛玄去世,少年诸葛亮就在隆中山里隐居起来,耕田读书,等待时机。那一年,诸葛亮大概十六七岁。
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管辖。襄阳和南阳,都是荆州的地盘,荆州治所在襄阳。所以,当时刘表的住地是在襄阳,而不是现在的荆州。
诸葛亮成年以后,长得一表人才,身高八尺,十分英俊,是个美男子,而且学问高深,胸怀大志,满腹计谋,常常把自己比作历史上的管仲和乐毅。不过,当时很少有人认同,只有徐庶和崔州平等人,认为诸葛亮有奇才,对他很佩服,并与他结成了好朋友。
据《襄阳记》记载,襄阳名士黄承彦,也十分看好诸葛亮,亲自上门提亲,想把女儿嫁给他。黄承彦直截了当地对诸葛亮说:“听说你要以贤选妻,不看重外表。我有一个女儿,长得丑,黄头发,黑皮肤,但才华出众,能与你相匹配”。诸葛亮欣然答应。乡邻知道以后,纷纷笑话他,并作歌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襄阳记》,是东晋时期研究襄阳古代人文的历史文献,可信度比较高。从这个记载来看,黄承彦说自己女儿长得丑,并不是谦虚之词,否则的话,不会具体说是“黄头发,黑皮肤”,乡邻们也不会取笑。这说明,诸葛亮的择妻标准,确实在于才,而不在于貌。
《襄阳记》还记载说,黄承彦的妻子,也就是诸葛亮的岳母,是刘表妻子蔡夫人的姐姐。这样一来,诸葛亮与刘表就有了亲戚关系,诸葛亮叫刘表姨夫,叫蔡瑁舅舅。可是,诸葛亮却并没有去辅佐刘表,更没有想谋个一官半职,而是在隆中默默耕田十多年,好像是在专门等待刘备似的。
刘备是公元201年来到荆州地区的,但直到公元207年才去三顾茅庐。起初诸葛亮只有二十多岁,又无名气,没有引起刘备重视,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发现和挖掘人才,是需要时间的。那么,刘备是怎样发现诸葛亮这个奇才,不惜屈尊三次去请呢?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是徐庶推荐的。早在刘备屯驻新野的时候,徐庶就归顺了刘备,成为刘备帐下谋士,很受刘备信任。有一次,徐庶对刘备说:“隆中山里有个叫诸葛亮的人,很有才能,将军是否愿意与他相见?”
刘备大大咧咧地说:“那你就把他叫来吧。”徐庶很认真地说:“这个人的才华,举世无双,人称卧龙,在山中隐居多年,是不会轻易出山的。所以,您只能去他那里,而不能让他屈尊前来。”
刘备正在求贤若渴,听说诸葛亮有大才,自然特别感兴趣。于是,刘备亲自去隆中拜见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诸葛亮请出来。
徐庶后来因为母亲被曹操掳获,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三国演义》说,徐庶是在辞别刘备的时候,才推荐了诸葛亮。其实,徐庶早就推荐了,而且还与诸葛亮共事了一段时间。
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时候,坦诚地向诸葛亮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虚心向他请教。刘备说:“汉室倾危,奸臣当道,皇上蒙难。我不自量力,打算复兴汉室,伸张大义,但智术短浅,屡受挫折。请问先生,有什么办法教我?”
当时,诸葛亮二十六岁,刘备四十六岁,而且两人地位悬殊。然而,刘备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胸中大志,放下架子,不耻下问,态度诚恳,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诸葛亮见刘备出于一片诚意,也是坦诚相待,毫无保留,将自己早已考虑好的宏图大志,一股脑地全端了出来。
诸葛亮说:“自董卓以来,天下大乱,豪杰四起。曹操以弱胜强,打败袁绍,不仅靠天时,更靠人谋。如今,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地形险要,民众拥护,只能做为外援,不可与他为敌。只有荆州和益州,它们的主人昏庸软弱,将军可以图之。如果占有了两州之地,精心治理,收服民心,等到天下有变,两路出兵,则霸业可成、王室可兴”。
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总体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是符合实际、富有远见、行之有效的。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感叹道:“我有了孔明,就如同鱼得到水一样。”
《三国演义》用了较长的篇幅,描写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曲折经历和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虽然有虚构渲染的成分,但基本事实是符合史书记载的。
有些学者对三顾茅庐存有质疑,因为有的史书说,不是刘备去请的诸葛亮,而是诸葛亮主动去找的刘备。
裴松之在补注中,记载了《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说诸葛亮见曹操平定了北方,料定下一个攻击目标必是荆州,觉得刘表年龄大了,不晓得军事,荆州十分危险。诸葛亮心中着急,便主动登门去见刘备,建议刘备向刘表献策,保住荆州。刘备由此知道了诸葛亮有英略,于是收为己用。不过,裴松之在补注中亮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个说法,不符合情理和诸葛亮的性格,因而予以否定。
依笔者看来,即便这个说法是真的,也与三顾茅庐并不矛盾。刘备在荆州住了六七年时间,诸葛亮即使见过刘备,也不奇怪。《三国志》记载的三顾茅庐,应该是真实的,主要根据,是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对复兴汉室的坚强意志和忠贞不二的品格,为后人所称赞。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离三顾茅庐只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许多当事人都活着,诸葛亮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怎么可能会公然撒谎呢?
笔者对诸葛亮的人格和品德,是相信和尊重的,因此认为,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策,都是真实可信的。
诸葛亮确实有着雄才大略,他出山辅佐刘备以后,就迅速改变了刘备的命运,刘备从此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