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的历史故事(陈家祠的历史故事简单)

昕阳小编 611 0

陈家祠 历史

陈家祠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著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 号称"百粤冠祠"。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 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 “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下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 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得难解 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陈家祠的历史故事(陈家祠的历史故事简单)-第1张图片-昕阳网

陈家祠简介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

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陈家祠的建筑雕塑饰件多达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砖雕41件、铜铁铸和壁画13件。陈家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所在地,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除长期设有《广东传统雕刻艺术》、《广东象牙雕刻艺术》、《广东刺绣》、《百年陈氏书院》、《旧广州家居》等展览外。

还不定期展出各种广东民间工艺品,如石湾艺术陶、广州织金彩瓷、潮州金漆木雕、广绣、套色蚀花玻璃等。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扩展资料

祠堂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祭祀、办理宗族事务的地方,又是宗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为了体现陈姓是清代广东第一大姓和望族的地位,也为方便陈姓子弟来省城广州读书应考和族人办理诉讼、议事等事务时提供临时住所。

1888年,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广东四十八位陈氏族中乡绅名流,联名向全省各地陈姓宗族发出《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等信函,内容是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人到广州商量修建陈氏书院一事。

从信函中可了解到:陈家祠的陈姓“绅耆”,包括了清政府时期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清末著名外交官吴川陈兰彬和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广东著名士绅。

祠,就得有大笔大笔的经费支持。光是用于购买建造陈家祠的地产,总面积大约36600平方米,便花去了银元21691元3毫8仙正。

建造陈家祠的资金来源,得益于倡建者陈兰彬、陈伯陶等清末名流在南粤社会上的高地位和高知名度,倡议一出各地陈姓宗亲的积极响应,就连海外的陈姓华侨听到消息后也纷纷慷慨捐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家祠

陈家祠的历史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国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

1959年,书院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传展览广东地区历代各类民间工艺品为主。兼及全国各地民间工艺品。馆内辟有多个展厅,常年展出馆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绣等工艺精品。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广东民间工艺馆闭馆,陈家祠主体建筑被广州新华印刷厂占用并作为印刷车间。9月,广州电影机械厂占用陈家祠东院,后院。

1980年,广州新华印刷厂迁出。1981年,陈家祠进行全面复原维修,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

1986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2002,2011年,陈家祠以“古祠留芳”,“古祠流芳”的雅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

扩展资料

陈家书院正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东院及后院,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走进书院,漫步于古朴幽雅的庭院,穿越过笔直秀美的连廊,耳畔传来轻柔动听的丝竹乐,游客们无不惊叹于岭南人们的艺术创造。

那庄严瑰丽的造型,生动流畅的线条,错落严谨的结构,典雅美妙的组合和富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德、英、日等国的建筑专著《世界建筑艺术》、《中国南方建筑》中,便盛赞她为中国南方建筑艺术的典范。

1959年,郭沫若以一位考古学家和文物鉴赏家的慧眼,写诗赞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家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家祠堂

陈家祠的人文价值

这座保存完好的清末民间建筑,极具岭南特色,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装饰工艺。

聚贤堂是整个陈家祠的建筑中心,是当年陈家人举行春秋祭祀,聚会议事的场所,屋顶装饰着琉璃瓦陶塑,描绘亭台楼阁、古典戏剧人物等。

屋脊两端,塑造的是飞向云端的鳌鱼造型。鳌鱼的两根长须伸向天空,表达人们期望子孙独占鳌头,高官显贵的祝愿。后面的十二扇双面镂雕庭门,装饰华丽,雕刻题材包括六国封相、韩信点兵、携琴访友、荣归故里等,充满文化气息。

陈家祠的陶塑题材包括龙凤花鸟、瑞兽山水、历史故事、人物群像等,逐个环视欣赏下来,犹如看了一场戏剧。

陈氏家族,远源流长,人才辈出,五湖四海,陈家辉煌,前赴后继,发扬光大,繁荣昌盛,我辈自强。

广州陈家祠是被迫建的?背后有什么故事?

在这"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的羊城广州中,一个精雕细琢的院落坐落在此地,经历了百年风霜,仍不减其魅力。

百粤冠祠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清光绪年间陈氏在此地建了一座陈家祠,后被人称为"百粤冠祠"。其建筑占地之广、雕刻之精美无不彰显着它的地位。"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这是当年郭沫若先生游至此地,参观陈家祠写下的赞诗,其可见广州陈家祠的精致华丽程度。

广州陈家祠是传统的岭南祠堂建筑,是广州祠堂中最为精美华丽的。它的建筑采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这七种建筑装饰被称为陈家祠"七绝"。

陈家祠内外都采用了这"七绝"的建筑装饰。陈家祠的大门就采用了铜铁铸和彩绘,绘出的图案大气精美,彰显了其威严;在民间收集的故事和神话传说多为木雕、石雕、灰塑等所建成,供后人传阅,其传神程度令人赞叹;砖雕多用于院内的栏杆等;陶塑则多用于房顶物件的建造,精致传神。

在当时那个技术落后的年代,只靠人工建出来的这座祠堂,请了很多雕刻大师,总共花费了百万余银两,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陈家祠的建筑正因此得了:富丽堂皇,精美绝伦的赞美,被人称为"岭南之珠",也在2002年入选了"羊城八景",成了广州市的特色景点。

被迫建成的陈家祠

自从陈家祠入选了"羊城八景"后,来自世界各地游玩的人数急剧增加。在他们赞叹陈家祠建筑华美同时,有些人也想到了去探究它的历史,在广州历史上查到它竟是被迫建成的。

广州陈家祠是被迫建的?是的,广州陈家祠确实为迫建,而且背后的故事很精彩,难怪会成岭南之冠!

在古代,每个城市都会设有一个书舍,来接待赶考的学子,清朝时的广州同样也有一间书舍。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不缺无所事事、游手好闲靠欺凌弱小为生的人。在清朝那个时期,他们是恶霸,官府人员对他们也无可奈何。

每年入住广州书舍的书生很大一部分都会受到恶霸的骚扰。大多数书生来自这个城市下各个县村,在城里举目无亲,他们便成了这些恶霸眼中的"肥肉"。致使这些书生哀声怨道、不堪其扰,可他们也不敢反抗,一是没有武力,二是没权力,只好当作"破财免灾"了,这也助长了那些恶霸的嚣张气焰。

后来有一位广东新会县的陈氏考生非常看不过去这件事,其年他考上进士,取得了功名并在翰林院任职。他便想了一个法子来解救来广州书社落脚的书生。

这位陈氏书生秉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仁政思想,筹建起了陈氏书舍。

一介穷书生自然是没有财力建起这座书舍,他便动员广东省的姓陈的人家,鼓励他们捐赠银两,并且按捐赠的银两多少排序,捐的越多的人就可以在陈氏书舍某个差事,有巨大贡献的还可以把灵位放在书舍,让考生们学习。因此吸引了大批人的捐赠,这才得以建成如此豪华精美的书舍。

这也造福了许多来广州赶考的书生。

书舍与祠堂

有人疑问,为什么陈家祠是陈氏书舍?

陈氏书舍表面上是书舍,实际上是陈氏的祠堂,当时清朝统治者认为这种大祠堂是有人想要聚众谋反,所以只能以书舍的名义建成。

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废除了科举制度,陈氏书舍也失去了表面上的意义。后来因为各种因素,随着时代的变革陈氏书舍也遭遇了许多事情。

陈氏书舍曾被用作学校、博物展览馆、生产车间等,很大程度上陈氏书舍遭到了破坏。改革开放以后,陈氏书舍终于被允许称为陈家祠了,这使陈氏后人非常开心,他们祖先的牌位也可以摆放在祠堂里了。并于1981年进行了陈家祠复原大修,修复花费一百多万,请了许多老匠人,两年后才修复成功,得以全面开放。这也是现在人们所见的陈家祠。

以上文章内容就是对陈家祠的历史故事和陈家祠的历史故事简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陈家祠的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