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

昕阳小编 244 0

 作者:王金中

  题记:由文字构成的书法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书法不仅包括书写的笔顺、笔画、字体、字形等,还包括文字构造的法则,即古代的六书。六书法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自从有了六书法则以后,人们识文断字或者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理论体系为基本依据。

  有人作过统计,目前在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漆器、青铜器、印章以及钱币上能够清晰辨认的文字大约有800余字,包括大篆、小篆、篆隶、汉隶、隶草等字体。这些文字绝大部分与现代文字没有太大差别,易认易懂。但也有少部分文字形状奇特,结构怪异,难以辨识。为了准确识读这部分文字,让我们回到刘贺那个时代,对古代汉字的构造作一个初步的解析。

  一、从“六艺”中的“六书”说起

  深入考察海昏侯墓中的文字,首先就要详细了解刘贺生前所受到过的教育。汉代的王公贵族教育体系,基本上还是沿袭周王朝的官学制度,要求贵族子弟从八岁开始,必须通过学习熟练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汉代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

  这一教育体系是把基础与应用、知识与技能、经验与体验、方法与操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德、智、体、美相互促进,从而培养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其中:

  ——五礼是指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类似今日的道德教育。

  ——六乐是指《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这六套古代乐舞,类似今日的音乐、舞蹈教育。

  ——五射是指射箭的五种技法,即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衔)、剡注(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臣与君并射,臣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类似今日的竞技体育教育。

  ——五御是指驾驶马车的技术,包括鸣和鸾(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逐水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特定礼仪)、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类似今日的特殊技能教育。

  ——九数又称术数,包括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后来又加上了重差、夕桀、勾股。这些都是计算的技术,类似今日的数学教育。

  ——六书是指汉字书写和使用的六种规定,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类似今日的语文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六书的概念是西周时期提出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中并未指明六书的具体内容。直到东汉的许慎编著中国第一部汉字字典《说文解字》时,才对六书作了详细的介绍: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这是对六书概念作出的最早解释,后来《汉书》的作者班固又将六书的顺序作了调整,定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属于识字、用字法。在造字法中,象形、指事属于单元造字法,会意、形声属于多元造字法。

  六书法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这一法则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世世代代创造、使用汉字的实践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而概括、总结出来的理论体系。自从有了六书法则以后,人们识文断字或者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理论体系为基本依据。

  那么,海昏侯刘贺对于六书法则掌握的程度如何呢?由于缺乏直接的材料证据,我们只能通过六艺中的其他技能进行整体比对评估。如果昌邑王刘贺从8岁开始学习六艺,那么,到19岁应诏赴京典丧,大约学习了12年,相当现在的高中毕业。其中:

  “乐”是刘贺的专长。因为在他家里拥有编钟、编磬、琴、瑟、排萧、笙等皇宫中的乐器。抵达长安后,19岁的刘贺“引昌邑乐人,击鼓、歌吹、作俳倡。”还“上前殿,击钟磬……鼓吹歌舞,悉奏众乐。”这说明刘贺具有熟练地驾驭宫廷乐舞的能力和水平,在同辈中是出类拔萃的。

  “射”是刘贺的特殊爱好。因为在他的大墓中出土了高档次的漆弩以及40件丹画盾,他乘坐的车上配置专门安放弓弩的承弓器,以便于骑射。大墓中还出土了青铜鎏金投壶,也是用于由射礼演变而来的游戏。这说明刘贺具有五射的雅好。

  “御”是刘贺的拿手本领。当昌邑王时他就创造了“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的纪录。在赶赴长安时,“其日中,贺发,晡时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从者马死相望于道。”抵达长安后,骑马驾车的兴趣有增不减,他“驾法驾,皮轩鸾旗,驱驰北宫、桂宫,……”,“召太后御小马车,使官奴骑乘,遊戏掖庭中。”这说明刘贺对于五御的掌握已经十分出众了。

  至于其他三艺即礼、数、书,应该不会太差,至少在应知应会的水平上。仅以书来说,在海昏侯墓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刘贺应该能够正确地识读、书写和运用。从出土的漆砚、石砚、玉书刀、松烟墨以及签牌上写的“白丸(纨)书帛一匹”判断,刘贺甚至还是一位汉代的书法家。

  二、解析海昏侯墓中的古代汉字

  出现在海昏侯墓中的文字,按照书写的材质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漆书文、简牍文和青铜器铭文。

  第一大类:漆书文

  漆书文,顾名思义,就是书写在漆器上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海昏侯墓中大约可见330字,是近代考古发现漆器上面书写汉字较多的一次。按照书写的工具,漆书文可以分为针刻字和笔书字。针刻字接近小篆,而笔书字均为汉隶。

  1.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1张图片-昕阳网

这是在一件漆耳杯底部用针刻的一个“酒”字(图1)。按照六书法则,酒字属于形声字。氵为形,表义;酉为声,表音。而酉本身又是一个象形字,好像古代酿酒用的陶罐。因此,将酉写作一横下的目,好比陶罐的形状。大篆体中有此写法(见《金文篇》)。海昏侯墓中多次出现的酒以及醜字,酉旁都写作一横下的目。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2张图片-昕阳网

图1

  2.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3张图片-昕阳网

这个杯字也是用针刻在漆耳杯底部的。按照六书法则,这是一个会意字,由木+文+口组成。木代表这件耳杯是用木胎做出来的;文代表耳杯上面用漆绘有纹饰,古代“文”与“纹”通假;口代表用口喝杯中酒。其实,古代杯的写法还有许多,如杯、盃、桮等,都属于形声字。如杯,木为形,表义;不为声,表音。盃,皿为形,表义;不为声,表音。桮,木为形,表义;否为声,表音。它们共同构成了典型的异体字。

  3.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4张图片-昕阳网

这是在一件漆碗底部用针刻的一个“椀”字(图2),全文为“绪银椀十枝”。绪银,指的是扣银,也写作釦银。椀,按照六书法则,这是一个形声字,木为形,表义;宛为声,表音。椀表示这个碗是用木胎做成的。其实,古代碗字有多种写法(图3),它们的本义是指一种盛食品用的敞口圆形器皿。其中第二种写法石为形,表义;宛为声,表音,表示它是由石头做成的。第三种写法皿为形,表义;宛为声,表音,表示它属于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第四种写法瓦为形,表义;宛为声,表音,表示它是由与瓦一样的陶做成的。这样就把不同材质做成的碗区分得清清楚楚,说明了汉字的精确性。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5张图片-昕阳网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6张图片-昕阳网

图2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7张图片-昕阳网

图3

  4.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8张图片-昕阳网

这个枝字也是出现在漆碗底部的针刻字,显然是个量词。按照六书法则,这是一个假借字,与现代量词“只”字通假。有人识读此字为“枚”字,也属于量词。这种看法不够准确。因为六书中的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枝与只可以算作“依声”,而与枚的发声与拼音相去甚远,就不能算作“依声”了。

  5.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9张图片-昕阳网

这是在一件漆木笥上的笔书字——髹(图4)。髹的意思是用涂漆的方法装饰器物。按照六书法则,这是一个会意字。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10张图片-昕阳网

图4

  左边的“镸”代表很长的鬃毛,右边的“桼”代表从树上流下来的木汁,也就是漆,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用长鬃毛沾上漆对器物进行髹饰。后来镸旁加彡演变为髟,仍然代表长鬃毛。髹也可以写作髤,属于形声字,木为形,髟为声。

  6.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11张图片-昕阳网

这也是出现在木笥上的笔书字——漆,与现代汉字的写法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细看右边“桼”的上部是篆书木字的变体,下部似木更似氺。按照六书法则,漆是一个形声字,氵为形,表义;桼为声,表音。其实,“桼”是漆的本字,它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从树上流下来的木汁,即为漆的原料。

  7.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12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现在写作笥。按照六书法则,这是一个形声字,艹为形,表义;司为声,表音。指用竹草做成的、用来盛放东西的器物。因为古代的笥可以用竹子做,也可以用草编做,因此可以写作竹头也可以写作艹头。不过,海昏侯墓中的木笥,基本上是用木头做成的。

  8.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13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念yuè(音月)。按照六书法则,是个假借字,本字为龠,在《说文解字》中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首。龠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像一个人在吹编管做成的乐器,是用来调谐众乐声的主乐器。龠在古代也是最小的一种量器单位,起源于黄钟律管。1200粒黍可以装满一律管,便是一龠。《汉书·律历志》说,“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经测算,汉代的一龠为现代的10毫升,一合为20毫升,一升为200毫升,一斗为2000毫升,一斛为20000毫升。如果按照漆书文所说,髹木笥一合(盒),用掉漆一斗一升六龠,就相当于现在的2260毫升,可以装满4~5瓶500毫升的矿泉水。这一批就制造了30合(盒),用掉相当于130多瓶矿泉水的油漆,消耗量相当大。

  9.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14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为丹。按照六书法则,属于合体象形字。其字的外部像矿井中析沙的工具,中间一点像淘出来的丹沙,合在一起,本义是指用作颜料的红色朱砂。

  10.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15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为猶,现代的简体字为“犹”。按照六书法则,这是个形声字,犭为形,表义;酋为声,表音。酋的下部为酉,写作一横下的目,与酒字的写法相同。猶在这里变为假借字,本字为油。木笥中所说的“丹猶”,就是指掺有朱砂的红色油漆。

  11.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16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为布,与现代写法差距很大。按照六书法则,这是个形声字,巾为形,表义;父为声,表音。本义是指麻、葛等制成的织物。我国古代布的出现晚于丝,而且比丝绸粗糙,是贫苦大众穿的衣料,因此那时把老百姓称为布衣。布字后来不断演变,特别是父头变化为一横一撇,简化了(图5)。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17张图片-昕阳网

图5

  12.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18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为牢。按照六书法则,这是个会意字,由宀和牛两部分组成,本义为关牲畜的栏圈。在木笥的漆书中与“工”联系在一起,组成“工牢”。因此牢在这里是个假借字,本字为劳。工劳是指做工后的犒劳、慰劳。

  13.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19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为直字,与繁体字相同。按照六书法则,这是个指事字。其下部有一个竖着的眼睛,上部是一道相交的直线。一说表示眼睛正对标杆;一说表示目光是直的。合起来表示双目直视。在木笥漆书中,直是个假借字,本字为值,表示价值。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说明古代值字出现得很晚。

  14.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20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出现在三十五弦漆瑟上的40字铭文中。按照六书法则,这个弦最早是个会意字:左边是一个弓字,右边像系在弓背两端的细丝绳,说明弦就是指弓上的那根细丝绳(图6)。后来写作弦,就成了形声字,弓为形,表义;玄为声,表音。本义是指弦在弓上。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21张图片-昕阳网

图6

  15.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22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出现在海昏侯墓的《衣镜赋》中,全句是:“右白虎兮左倉龙,下有玄鹤兮上凤凰(图7)。”按照六书法则,倉是象形字,上面像仓库的屋顶,中间像仓库的一扇门,下面像仓库的地基,合起来状似一座房屋的样子。本义指仓库,即贮藏谷物的地方。在这里是个假借字,它的本字为蒼,指草的颜色。蒼龙即青龙,代表东方。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篇《衣镜赋》中,假借字还有许多,例如“质直见请兮政以方”中的“政”,是假借字,本字为“正”,代表方方正正;又如“幸得降灵兮奉景光”中的“景”,是假借字,本字为“影”,代表照出的人影;再如“脩容侍侧兮辟非常”中的“辟”,是假借字,本字为“避”,代表避开不常见的东西。它们都符合六书法则,因此不能算作错别字。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23张图片-昕阳网

图7

  16.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24张图片-昕阳网

这是在《衣镜赋》中出现的鹤字。按照六书法则,鹤是形声字,鸟为形,表义;寉为声,表音。一般地说,鸟旁都写在右边,而此字鸟旁却写在了左边。由于这种字的结构符合六书法则,因此在汉代像这种“左右不别”、“正反不别”的字还有很多,都不算错误。

  第二大类:简牍文

  简牍文是指写在竹简、木牍、名谒、签牌等材质上的文字,有的是用黑墨书写上去的,有的是用黑漆书写上去的。海昏侯墓中的简牍文目前可见大约有377字,全部为汉隶,其中还出现了隶草。相信随着简牍文字的进一步清理和识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文字公之于众。

  17.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25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出现在刘贺写给远在长安的皇太后的名谒上,全文是“妾待昧死再拜上书大后陛下(图8)。”在其余名谒上,陛字的写法基本如此。按照六书法则,陛是一个形声字,阝(阜)为形,表义;坒为声,表音。本义是指登高的阶梯,又特指宫殿的台阶。而“坒”上的“比”为什么写作一撇加一土呢?原来,“比”字从篆书到隶书有一个演变过程(图9),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字形,而且减少了笔画。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26张图片-昕阳网

图8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27张图片-昕阳网

图9

  18.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28张图片-昕阳网

在另外两件名谒上,出现了汉宣帝的年号:元康四年(图10)。其中,康字的写法与现在不同。按照六书法则,这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上部的庚,字的形状有点像有耳可摇的乐器,庚下的几个点表示摇动乐器发出的声音。庚兼表声。本义是安乐、平安、丰富、充足。而将康的下面写成米,既代表了安乐,又代表了富足。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29张图片-昕阳网

图10

  19.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30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为“丸”字,多次出现在木笥的签牌上(图11)。签牌也叫遣册,上面写着木笥中盛放的各种物品,相当于现在的清单。按照六书法则,丸字本身为会意字,字的形状与仄相反,仄指有角,不平;丸指无角,圆的。本义指圆体,倾侧圆转无碍的东西。而签牌上的这个丸字,是个假借字,本字为纨,是一种高档次的丝织物。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31张图片-昕阳网

图11

  20.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32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出现在同一签牌上。按照六书法则,这是一个形声字,氵为形,肙为声。本义指细小的流水。而在这件签牌上,却是个假借字,本字为绢,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非常细密。汉代时以纺织为代表的手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各地出现了几十种新的丝织品,纨和绢就在其中。由于没有合适的字来命名,因此假借丸、涓等字应对。时间一长,纨和绢就演变成为正式的表示丝织品文字。

  21.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33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与丸出现在同一个签牌上,写作襌衣。有人将此字认作禅,认为是禅衣,这是完全错误的。禅是礻旁,念chán;而襌是衤旁,念dān。按照六书法则,襌是形声字,衤为形,表义;单为声,表音。本义是指单层的衣服。现在,襌衣的“襌”字已经完全被“单”取代了。

  22.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34张图片-昕阳网

这个南字在竹简文和青铜器铭文中多次出现,写法完全一致(图12)。按照六书法则,南在篆书中是个形声字,木为形,表义;干上两点为声,表音。本义是草木在南方往往枝繁叶茂,因此用作方位名,指与北方相对的南方。然而在海昏侯墓中为什么写作三横一竖呢?这也是从篆书演化而来,为了最大限度地适应隶书比篆书稍扁的特点。不过,这种写法很快就被淘汰了。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35张图片-昕阳网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36张图片-昕阳网

图12

  23.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37张图片-昕阳网

在上述竹简中与南相连的是面字。这个隶书的面字写得有点怪,直接来源于篆书(图13)。按照六书法则,面是一个象形字,面部即脸面最重要的器官是双眼,双眼为目。因此在表示脸的圈内写一个目,就代表了整个脸面。这里,“南面”之君代表着帝王。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38张图片-昕阳网

图13

  24.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39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在众多竹简中多次出现。按照六书法则,智是一个形声字,曰为形,表义;知为声,表音。意思是不仅知道,而且能够说出来的人才是智者。在海昏侯墓的竹简中,发现了失传1800多年的《齐论语》“知道篇”,知字均写作智(图14)。如此说来,智在《齐论语》中是一个假借字,本字为知。不过,知与智虽然通假,但在使用中还是有差异的。如孔子《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最后一个知(智),代表聪明、智慧。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40张图片-昕阳网

图14

  25.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41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出现在竹简的《筑墓赋》中(图15)。按照六书法则,周字的甲骨文是个象形字,像种满了庄稼的农田之形,本义是细密、紧密;而篆书则是会意字,由用和口两部分组成,表示能言善辩,说话没有破绽。从竹简中的原句“长绘锦周塘中兮”判断,这里的周是个假借字,本字为绸,即用绘、锦、绸装饰在墓室中,显得高贵而豪华。看来,绸这种丝织品当时也没有专用的字来表示,只能用周来假借。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42张图片-昕阳网

图15

  26.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43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与周字同时出现在《筑墓赋》中,为“縣”, 原句是“縣璧饰庐堂”,意思是用悬挂起来的玉璧装饰着称为庐堂的墓室。按照六书法则,“縣”是一个会意字,由木、系、被悬挂的首级三部分组成,表示悬首示众之义。本义为吊挂。縣是悬的本字。《说文解字》注释:“此本縣(悬)挂之縣(悬),借为州縣(县)之縣(县),今俗加心,别作懸,义无所取。”也就是说,縣与县通假后,反而失去了自身的存在,需要加上心底才成为悬。这是典型的反客为主、鸠占鹊巢了。

  27.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44张图片-昕阳网

在《易经》类竹简上,乾卦下有一“屯”字(图16)。有人认为它是“纯”的假借字,这个说法不准确。这个“屯”字念zhūn(音谆),是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震下坎上。按照六书法则,屯是指事字,由表示平地的“一”和表示像草木由地面曲折冒出的“屮”组合而成,指像草木初生似的艰难而又曲折的样子。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45张图片-昕阳网

图16

  28.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46张图片-昕阳网

在同一枚竹简上,写着《易经》的卦名:建。有人判定为“乾”的假借字。其实也不够准确。按照六书法则,建本身是个会意字,由廷省略壬的“廴”(yǐn,音引)和由律省略彳的“聿”两部分组成,合起来表示建立朝廷法律。本义为建立典章法度。乾这个卦名,象征天,含有“健”的意思,“健”也称为乾卦的卦德。《周易集解》注:“言天之体以健为用,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故圣人则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看来,在易经中,“建”是“健”的假借字。

  29.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47张图片-昕阳网

这个字出现在《易经》类竹简上,与龙字连在一起。有人认为可能是指虬龙,因此把“角”边的“几”判定为一个竖弯勾。可是遍查篆书字典和楷书字典中,都没有出现这么一个字。如果按照六书法则,那么这是一个形声字,角为形,表义;几为声,表音。而古代几(jī)与奇(jī)通假,因此此字可以写作觭。觭是形容角一高一低的样子,《尔雅·释畜》:“角一俯一仰,觭。”乾卦中的“觭龙”,就是指双角一高一低的龙。

  30.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48张图片-昕阳网

在一枚残缺的竹简上,写着“诗三百五扁”(图17)。这个扁字还出现在多处竹简上。扁本身是个会意字,由户和册两部分组成,本义为在门户上题字;引申为匾额,题字的牌子。在这里是假借字,本字为篇。篇,又是形声字,竹为形,表义;扁为声,表音。本义为竹简、简册,表示首尾完整的文章或诗文。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49张图片-昕阳网

图17

  第三大类:青铜器铭文

  目前所见海昏侯墓中的青铜器铭文,包括各种器皿、编钟、铜镜、印章、钱币等,大约有137字,除了个别是浇铸上去的,大部分都是刻上去的。字体以篆隶体为主,只有个别字是大篆体的。

  31.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50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为大篆体,出现在刘贺珍藏的西周青铜提梁卣底座的铭文上(图18),共有四字:子畯(jùn,音俊)父乙。完全是西周时期的文字。子畯是人名,姓子名畯。子姓是商王族中的一部,因此子畯也可能指商遗旧族或商遗方国;“父乙”是祭祀的祖先和日期。父指奴隶主,乙指一旬中的第二天。畯从大篆到小篆再到楷书,字形变化较大(图19)。按照六书法则,畯是一个形声字,田为形,表义;夋(qūn,音囷)为声,表音。专指古代掌农事的官。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51张图片-昕阳网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52张图片-昕阳网

图18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53张图片-昕阳网

图19

  32.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54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出现在“昌邑籍田鼎”的铭文上(图20)。按照六书法则,这是一个形声字,竹为形,表义;耤(jí,音及)为声,表音。本义是指户口册,也指名册。用在这里是个通假字,本字为藉。藉田,是指古代帝王在开春伊始亲身耕种的田地,收获用以奉祀宗庙,且寓鼓励农耕之义。《礼记·祭仪》中说:“天子为藉田千亩。”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55张图片-昕阳网

图20

  33.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56张图片-昕阳网

“昌邑籍田鼎”的铭文共十五字,字形呈扁、方,属于汉代篆书向隶书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中的鼎字非常奇特,在大篆体和小篆体中都查不到这种写法。按照六书法则,这是一个象形字,属于独体造字法。早期篆书的鼎字,写成状似有耳有足且大腹的样子,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有三足两耳一腹(图21)。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57张图片-昕阳网

图21

  鼎的本义是指古代烹煮用的器物,是宗庙祭祀时用的一种礼器。“昌邑籍田鼎”上的鼎字,抓住了鼎最重要的特征,下面三竖代表三足,而三足之间两侧的彳为双耳,大腹放在最上面,里面一横代表祭祀之物,如一捆束肉。因此,这个鼎字不难辨认。可惜后世不见这种相对简单的写法。

  34.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58张图片-昕阳网

海昏侯墓中的苐字很多,漆书文、竹简文和青铜器铭文上都有,且写法完全相同。按照六书法则,苐是一个形声字,艹为形,表义;弟为声,表音。本义是表示次第。其实,最早的弟字是个象形字,像按照次序缠绕的样子,古代指次第、次序。后来这种本义用“第”来表示。于是,弟字产生分化,一种是次弟之弟由第来承担;一种是兄弟之弟留作本字。所以追根溯源,弟的本义是次弟。

  35.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59张图片-昕阳网

这是“昌邑籍田鼎”上出现的斗字,有人认作为升,是错误的。按照六书法则,斗为象形字,字形直接来源于天上的北斗七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曾侯乙墓的衣箱顶部,就发现了漆绘的围绕“斗”字呈椭圆形排列的二十八宿图(图22)。甲骨文、金文中斗字的写法尽管很多,但都是如同一把长柄的勺子形状,与北斗七星的形状相同(图23)。斗在古代既指一种盛酒的器具,又用作计量粮食的工具。十斗为一斛。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60张图片-昕阳网

图22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61张图片-昕阳网

图23

  36.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62张图片-昕阳网

海昏侯墓中的升字,既有篆书的,也有隶书的。按照六书法则,升是个指事字,直接由象形字斗演变而来的(图24),表示盛东西用的有柄器物,本义是一种容器。十升为一斗。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63张图片-昕阳网

图24

  37.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64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在海昏侯墓中的漆器、简牍和青铜器上多次出现。廿也可以写作卄,读音为niàn(音念),代表二十。按照六书法则,这是一个会意字,一说是两个十字连在一起而成;一说在一根弯曲的绳子上,两个圆点表示二十之数。

  38.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65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在海昏侯墓中的多种器物上出现。按照六书法则,这同样是一个会意字,由三个十字叠合而成,代表三十。丗可以写作卅,还有多种写法(图25),其中第三种写法在《说文解字》中是一个独立的部首,不过,在这个部首下面,只有一个字,即世。古代三十年为一世,父子相继为一个世代。因此,世也可以写作卋。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66张图片-昕阳网

图25

  39.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67张图片-昕阳网

在“昌邑籍田鼎”上,重量写作卌八斤。卌念xì(音细),是四十的古写法。按照六书法则,这是一个会意字,由四个十或者两个二十组成,非常形象。

  40.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68张图片-昕阳网

在两件海昏侯墓出土的豆形灯的灯盘边沿上,铭文为“银烛定”,这使人们确切地知道了这种有足燃具在汉代叫做烛定(图26)。按照六书法则,这个定字既是一个会意字,由宀和正两个部分组合而成,表示人回到家中。同时又是一个形声字,宀为形,表义;正为声,表音,本义为安定、平安。在这件灯盘上,定是一个假借字,本字为锭,意思是有足的燃具。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69张图片-昕阳网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70张图片-昕阳网

图26

  41.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71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为“银烛定”的烛。烛是简体字,繁体字为燭。按照六书法则,这个燭是形声字,火为形,表义;蜀为声,表音。

  燭是一种照明的燃料,不同于燃油,也不同于炭火。它最早是用麻杆做成的,后来使用麻杆蘸上漆、膏、蜡一类的物质,最后演变为蜡烛。它的成本大大高于灯油,这说明银烛定在当时是一种高档的灯具,只有贵族家庭才用得起。另外,按照海昏侯墓中银烛定的写法,组成燭字的“蜀”是个形象字,下面像一只虫子,表示桑树上的一种形似蚕的害虫;而上面是“目”不是“四”,像一双眼睛,表示已经让人看见的意思。

  42.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72张图片-昕阳网

此字出现在一件有铭文的青铜镜上(图27)。这面双圈铭文青铜镜的八连弧文之间,花纹与铭文交错,从右向左旋可辨别8字,为“见日之光,相忘长毋”。按照六书法则,见是一个会意字,由代表眼睛的目与代表人的儿两部分组成,表示一个人正在用眼睛看东西。但是在这面铜镜上,却是一个假借字。据史料记载,这种“日光镜”非常神奇,具有透光的效果,即镜面在平行光线的照射下,能将镜背的纹饰和铭文完全反射出来。千百年来,许多学者都发现了这个秘密,但无法破解。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才找到答案。原来,所谓透光,不过是一种映象,当研磨镜面时,镜背凹凸的纹饰就会因物理原理产生镜面曲率变形,形成与镜背相应的但肉眼无法看清的起伏纹理,当阳光照在镜面时,那些与镜背相应的起伏纹理便会反射出来,自然放大,产生神奇的效果。因此,“见日之光”的见字,在这里是个假借字,本字为“现”,表示出现或现出。民歌《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字,也是假借字,应当念现。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73张图片-昕阳网

图27

  43.

布字的部首(步字的部首)-第74张图片-昕阳网

在这面青铜镜的外圈栉齿纹之间也有铭文,从右向左旋,共计32字,其中有“承可兑(yuè,音悦),靈願永思绝”一句。按照六书法则,兑是个会意字,由人、口、八三个字组合而成,指人笑的时候把口张开,本义为喜悦。因此,在这里就成为假借字,本字为悦。由于古代没有悦这个字,所以兑也与“说”通假。《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就是当悦字讲,表示内心高兴。

  三、六书法则的时代意义和深远影响

  六书法则是汉字构造的最早规范,是我国文字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它深刻地影响了汉字三千多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深入解析海昏侯墓中出现的各种汉字构造,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六书法则的时代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一,汉代的文字规范化形成了一种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势不可挡。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各国的文字并不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一次使用国家行政的强制力量大范围全面推行“书同文”,当时是以李斯创造的小篆体作为统一的规范。但是在秦朝统治的15年中,这种统一规范的势态并不稳固,特别是在大力推行小篆体的同时,社会上出现了易写易认易学、深受大众欢迎的隶书,汉字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荡。汉承秦制,汉代的建立并没有中断“书同文”的步伐。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的120年间,在小篆体作为官方通用文字的同时,规范化的隶书也逐步通行于全国,并且从民间走向官方,也为皇家贵族所使用。海昏侯刘贺写给皇帝和太后名谒上的字迹,就充分说明这一点。可以说,当时的隶变是比今天的简化字更为彻底的改革,同时开创了汉字与偏旁形体不一的先河。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把隶书称为汉隶。此外,东汉后期出现了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等汉隶的代表作,出现了系统阐述六书法则的许慎、班固等一批研究文字的学者,还出现了楷书、行书和草书,从此汉字在理论的指导下一方面蓬勃发展,一方面更加规范化。由于汉字的形体和结构是汉朝才定型的,一直沿用到今天,所以中国的文字被称之为“汉字”。

  第二,汉字结构规范化的理论基础,始终是六书法则。深入解析海昏侯墓中的汉字构造,更加验证了六书法则的正确性、科学性、普遍性和适用性。六书法则这一理论体系,到汉代时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如今达到三千多年。可以说,六书法则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系,是一种活着的、开放的、具有张力的汉字理论。它不仅包括造字理论、识字理论,还包括解字理论、用字理论;不仅包括扩容机制、淘汰机制,还包括容错机制、纠错机制。以扩容机制来说,18世纪中叶,自从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发明元素周期表以后,中国学者立即把上百个元素用新的汉字准确命名,仅镧系元素就包括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等15字,比起外国人的拼音,每个汉字不仅做到了精准地表音,还多出了表义的成分。以容错机制来说,假借字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现在的错别字,但六书法则允许它们的合理存在,有的假字借用多了成为本字,也有的本字借用多了成为假字,通假现象在汉字中比比皆是。这不仅符合汉字在大范围内使用的一般规律,也符合通过容错、纠错机制使汉字在实践的检验中更加规范的发展规律。

  第三,新中国成立后着手进行的文字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以国家行政的强制力量大范围全面推行的汉字规范化,是完全成功的一次文字改革。经过五年多的调查研究和广泛论证,国务院于1956年1月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到1964年共简化汉字2235个,这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体字。这次文字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在简体字中严格遵循了六书法则,完全符合汉字3000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发布,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同时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这一法令承前启后,关照两岸,协调八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中国文字史上书写下重要的一页,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四,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也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文化核心。现在大陆使用简体字,而港澳台地区使用繁体字。表面看,大陆一些青少年只认简体字而不认繁体字,港澳台地区一些青少年只认繁体字而不认简体字。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它们的构造理论都是以六书法则为根本依据,都是按照六书法则打造出来的中国文字。六书法则是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永远无法割断的血脉。只要弄懂了六书法则,无论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都容易正确地去辨认、识读和使用。因此,在大、中、小学文科教育中大力加强对六书法则的教学和应用,就能有效地跨越繁体字和简体字这道门坎,沟通民族文化的血脉。将来,大陆青少年擅长写简认繁,而港澳台地区青少年擅长写繁认简,繁简辉映,相得益彰,殊途同归。凡是中华儿女都能毫无障碍地阅读古籍文献、碑刻善本、各地图书,必能起到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祖国统一进程的作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稳定、最精确、最优美、最有生命力的文字,经历数千年而长盛不衰,最大的奥妙就在于贯穿其中的六书法则。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外交往不断扩大,社会生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进而需要创造新的汉字准确地概括和表达各种新生事物,从而使汉字以及汉语所能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加精准、更加丰富、也更加形象。因此,需要进一步确立六书法则在汉字构造中不可撼动的核心地位,使造字、用字能够古今衔接、鉴往知来、科学规范,迅速被亿万人接受和掌握,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2019年9月23日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参考资料:《史记》《汉书》《金文编(容庚)》《辞海》《辞源》《金石大字典》《古代汉语字典》《汉代铜器铭文研究(徐正考)》《考古2016·7》《文物2018·11》;《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板说明、近期报刊有关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五色炫曜》《惊世大发现》展览、首都博物馆网站。

来源:光明文化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