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1年5月20日,郑成功以施琅擅自杀掉自己亲信曾德为由,派兵前往厦门以商量军机的名义抓捕了施琅,施琅父亲施大宣,施琅弟弟施显等人。随后施琅在亲信的救援下,奇迹般的跨海逃亡。郑成功知道施琅已经逃到清朝统治区后大怒,下令诛杀施琅的父兄,这就是著名的厦门之变。
逃亡到大陆的施琅得知父亲和弟弟被杀的消息后,彻底的投入到清朝统治者阵营之中,一心和郑成功为敌,为清朝训练出来了一支强有力的水师,并为32年后,施琅率军大举攻台埋下了伏笔。
要知道,施琅和父亲很早就是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亲信将领,可以说施家和郑家坟场情降多久起效本身就是利益一体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昔日战友之间最后居然反目成仇呢?
本期我们就简单聊聊施琅和郑成功之间的恩怨情仇。
一、施家和郑家原是一体
施琅人物画像
施琅和其叔父施福原本是东南地区的海盗,后来投靠郑芝龙,在明末乱世之中逐渐崛起。施福一度成为郑芝龙的核心谋士,并因战功被明朝双双封为高级武官,郑芝龙是补南粤游击,施福是补中军都司。
“叔讳福……少倜傥,有大志。年十八投笔从戎。于时海寇蜂起,巨魁角立。叔与郑芝龙密策方略,有向化者,说降之;倔强者,破灭之。海氛以靖,叔之为谋居多。因得与郑同奏肤功。郑补南粤游击,叔补中军都司。时崇祯四年也。”——施琅为施福所写的传记
到了明末弘光时期,施福、施琅叔侄又被加官加爵。一个被封为都督,一个被封为总兵;到了隆武帝时期,施福被封为武毅伯,而施琅为佥都督、左冲锋。这都是明朝武将中的高级职务,当时南明将领中能打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施福、施琅叔侄堪称当时的主力之一,一直和郑芝龙共同进退。
但是随着清军入关,满洲八旗的强大战斗力让南明政权瑟瑟发抖,而且就在这种时候,南明内部还在争权夺利,郑芝龙这个时候已经有了降清的打算。而施福、施琅作为郑芝龙的铁杆亲信,自然是跟着郑芝龙走。
影视剧中的郑芝龙、郑成功父子
二、郑成功和施琅有派系矛盾
如果郑芝龙和施福等“亲清派”一直这样下去,郑家和施家估计一直都会是通家之好。但是郑芝龙没想到自己生了一个好儿子——郑成功!
郑成功面对自己的父亲,却有不同的想法。当时年轻的郑成功被隆武帝封为御营指挥,一度官居施福叔侄上司。
郑成功一心想报效南明隆武帝,这就和父亲郑芝龙,大将施福、施琅的想法冲突了。这里我们先简单粗暴的把郑芝龙、施福、施琅一派称为之“亲清派”;把郑成功称之为“亲明派”;
这两派中郑芝龙是郑成功父亲,施福、施琅是郑家军的核心主力,而此时的郑成功只是刚刚出人头地,在施福这种久经沙场的老海盗看来依然是乳臭未干。两派的矛盾虽然尖锐,但还没有达到不死不休的局面。
1649年,南明已经是风雨飘摇,危如累卵
三、郑成功和施琅对于未来的预期不同
不论是郑芝龙还是施氏叔侄,他们长期和清军作战,对双方的实力都有很清晰的了解。在他们看来,南明军队是压根没有出路的。
施琅在晚年和朝廷重臣李光地聊天时就很直接的指出:
“(郑芝龙)所带海兵,习水战而不习陆地,父母妻子悉在海上,乌合之众,动辄离心。本朝兵初下,兵势锐,先声已厉,如何能敌?”
清军入闽时,郑芝龙不愿意和清军为敌,下令所部从前线撤军,施福等人作为郑成功的直接下属,压根不理会郑成功的命令,而是跟着郑芝龙一起撤退。只有郑成功在杉关前线坚持到最后一刻。
隆武二年八月,清军入闽,郑芝龙和施福决定率主力降清,成了清军李成栋的一部。郑成功无奈之下带着少数亲信下海起兵。
但是李成栋这个人也不是啥好人,李成栋先是参加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后来投降南明。1645年又投降清朝,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嘉定惨案。在攻破福建、广东后因为清廷只给了一个总督官,于是感觉不被重视的李成栋又投降南明开始反清……
李成栋这一反复不要紧,刚刚投降清朝的施福叔侄就毕竟尴尬了,没想到一转眼自己又成了南明的一员,于是兜兜转转一圈,施家叔侄又回到了郑成功的麾下。
明末各地抗清势力分布
于是施福直接表示,自己年纪大了,要解甲归田,回老家养老,不愿意参加抗清战争。
施琅虽然年轻有为,也参与了南明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成为了郑成功麾下有数的大将。但是施琅并不愿意直接对抗清朝,参加的几次战争都是南明集团内部的战争。
例如,永历二年四月,郑成功派遣施琅对李成栋的部将郝尚久以其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发动了袭击,最后逼得郝尚久负气降清。
南明长期的内战,使得反清一方损失巨大,这严重的削弱了广东地区的抗清力量,同时加深了本应该是盟友的郑李二人的矛盾。同时施琅也策划了郑成功袭击厦门的军事计划,使得郑成功消灭了在厦门的另一股抗清力量。
但是当郑成功决定在永历四年南下勤王之时,施琅却表现得十分消极,并且以做了个噩梦的奇怪说法拒绝勤王,郑成功也很奇怪的解除了施琅左先锋的官职和兵权。
(施琅)“勤王臣子职分,但郎昨夜得一梦,甚然不利,乞复细思’。藩知来意,心含许之。遂令将左先锋印并兵 将令副将苏茂管辖,其后营万礼吊入戎旗亲随协将。”
1648年11月抗清形势图,此时福建已经沦陷
施琅在被削职后,仍然是在战事中立有大功的。清军进攻厦门的军事基地,无官无职的施琅在厦门帅六十人击退清兵约六七百人的进攻,保卫了郑成功的军事基地。
大将都以为施琅凭借这一战功可以官复原职,但郑成功却只赏了他花纹银二百两,加二级。这种羞辱性的奖励,肯定让施琅心怀不满。
四、施琅本人性格的原因
1、施琅多次反复,不被重用
施琅一生极为复杂,跟着郑芝龙当过海盗,在郑芝龙被明朝招安之后又成了明朝的军官;在清军入闽战役中(福建战役),施琅叔侄听从郑芝龙命令不做抵抗,后来又跟着郑芝龙投降清廷。
投降清廷后,施琅叔侄跟着李成栋对自己的曾经的南明战友举起了屠刀,一路从福建杀到广州,手上沾满了抗清义军的鲜血。在广东张家玉起义后,他们又火速从广西回军镇压,其手段十分血腥。
等李成栋再次投靠南明后,他们走投无路这才投奔到了郑成功麾下。如此多次反复,郑成功难免心存芥蒂。
郑芝龙画像,其在降清后不久被杀,身首异处
2、施琅为人嚣张跋扈
施琅因为从少年时就一直从军,无论海上还是陆上,施琅都是一员猛将。在明末乱世之中,谁拳头大自然就会得到更多的好处。
施琅兄弟一来是战绩显赫,所率军队是郑成功麾下最为精锐的部队。二来背景雄厚,是跟着郑芝龙起家的亲信。于是哪怕是在郑成功军中,依然一副唯我独尊的势头,这引起了郑成功的极大不满。
施琅塑像
隆武二年,施琅与自己曾经的长官黄道周因为争夺一个投降的将领起了冲突。逼得黄道周竟然只能去隆武帝哪里告状,最后的结果却又是无可奈何。这也助长了施琅的骄傲气焰。
同时,施琅也时常和郑成功手下亲信发生冲突。甚至在施琅的逼迫之下,郑成功的亲信陈斌将只好降清来躲避施琅的羞辱。
开篇提到的厦门事变的导火索,就是一个叫做曾德的军官冒犯了施琅,这个曾德可以说是郑家的亲信,他得罪了施琅后马上躲到了郑成功家里,郑成功也紧急发布命令,要求施琅“驰令勿杀”,施琅却悍然不顾,派兵从郑成功家里把曾德捉住,然后“促令杀之”。
这一举动完全不把郑成功放在眼里,严重的损害了郑成功的威信。两人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
甚至施琅在清朝时期,都和姚启圣不和,可以看出施琅脾气的确不好。
郑成功的雕塑
于是忍无可忍的郑成功密令援剿右镇黄山以“商量出军机宜”为名逮捕施琅之弟施显,同时,命右先锋黄廷包围施琅住宅抓捕施琅一家。将他们一家羁押在忠定伯林习山的舰船上。
但是无论是林习山还是郑成功,都小瞧了施琅在军中的影响力。施琅旧部竟然假冒郑成功密使,以提审施琅的名义将其解救出来。
据杨英的《先王实录》记载:一天,有人持令箭称奉郑成功之令,要递解施郎过堂审问。负责看押的部将吴芳及几个士兵于是押送施郎上岸。到了一个僻静处,施郎突然发起袭击,将吴芳及其他士兵全部打翻,然后逃走,藏匿在山洞里。之后,他在旧部苏茂的帮助下,在夜晚渡小船,逃出厦门岛,投降了清军。
郑成功听到施琅逃走的消息十分震怒,就派人暗杀施琅,结果再次失败。于是郑成功一怒之下斩杀了施琅的父亲施大宣和兄弟施显。
这也对施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仇恨,于是他将自己的原名“施郎”改为“施琅”,准备用毕生准备向郑成功的复仇。
终于在1683年,63岁的施琅在康熙帝的支持下,率领大军跨过海峡,收复了最后一块拼图。
施琅和郑成功从亲密战友到最后反目成仇,从个人角度来说只是一次传奇的复仇故事,但是在明末清初这一大背景下,却多出了许多历史的厚重感,而无论是施琅还是郑成功都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感慨,功过是非又有谁能说清楚呢?
在福建泉州晋江施琅纪念馆,有一副对联极好的表达了这种感慨,以史为鉴特地抄录下来送给大家。
上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
下联:郑氏一人,施氏一人。
愿大家都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