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区块链之路该怎么走

昕阳小编 107 0

区块链脱胎于比特币,是目前最著名的数字货币体系。它具有天然的金融属性,所以比特币系统验证的区块链技术无疑在银行保险和互联网金融方面具有天然的基因。从长期来看,价值区块链的应用过程是从货币领域到金融领域,其核心其实是注册价值和交易价值。自区块链诞生以来,如何使其更好地过渡到金融市场层面一直是该技术应用的最大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区块链监管政策概述(包括虚拟货币)

2015年以来,区块链技术作为比特币衍生出的新金融科技出现在国人面前,成为金融行业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和研究对象。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信息收集、分析、传输和使用的过程更加安全和高效。甚至一度被麦肯锡公司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互联网技术之后,最有潜力掀起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技术。

放眼全球,世界各国政府对区块链技术格外重视,积极布局和规划这一新兴的科技业态。包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政策或监管策略。无论国家或发展水平如何,他们都在积极规划和准备这种可能发生的变化。我国政府自然不甘落后,加强区块链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积尚力财经小编2022极抢占新兴科技发展前沿。

总体而言,监管部门对区块链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表现出积极的趋势,不断出台政策文件引导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2016年12月,在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区块链科技首次被列入《国家信息化规划》。

2。201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研究。

3。2017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要“提升信息技术服务能力,鼓励利用开源代码开发个性化软件,开展基于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应用试点”。

4。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研究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信用评价机制。

5。2018年5月,工信部正式发布《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白皮书》。作为区块链工业的第一份官方白皮书,它表明了政府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高度重视。

即使政府鼓励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为防止区块链技术对金融市场造成风险,2017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起《关于进一步开展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交易场所清理整顿的通知》,将区块链技术衍生的虚拟货币及相关交易场所纳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范围。同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将ICO定义为“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涉嫌非法出售代币、非法发行证券、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清理国内融资代币和虚拟货币交易业务。

二。区块链技术推广应用现状

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结构、高度透明开放的系统、数据的保密性和不可篡改性,在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从尚力财经小编2022本质上讲,银行是资金的安全仓库和传输枢纽,它具有与区块链相同的功能,即数字和防篡改的账本。事实上,一些外资银行如瑞士银行和巴克莱银行已经开始申请公关

三。区块链在中国的应用前景预测

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银行将极大地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式,并将极大地提高业务质量和业务效率。然而,许多意见认为,从本质上讲,银行的货币创造和货币支付职能与区块链的特点相矛盾,该省集纸币发行和流通于一体。未来,区块链将对银行产生巨大影响。不考虑上述差异,在我看来,区块链将通过结合银行现有的技术和模式,巩固银行的基础设施,提高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营效率。

1。区块链信息存储

资金是银行盈利的基础,信息是银行盈利的可靠保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能高效地存储、管理和使用信息,谁就能赚得更多,承担的风险更小。商业银行为了防范自身的经营风险,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流。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使得海量信息的存储成为可能,但如何对信息进行分层管理仍然是大数据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数据的丢失和冗余不可避免。区块链的分布式核算属性使得所有的数据节点能够共享数据,不仅适合海量数据的存储,还可以减少存储物质资源和空间带来的冗余,避免过去集中存储时管理失误造成的数据丢失。

2。区块链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由没有集中权限的第三方机构担保,但由写在全网、所有人都可以查看的开放式智能合约监管。但是合同条款是用编程语言写的,没有歧义。不存在因双方意思不明确而导致的违约。但是,智能合同条款只能接受简单的因果准则判断,不适用于具有多种衡量准则的复杂事件判断。由于智能合约的特点,它需要一个公开、透明、安全的环境才能生根发芽。区块链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传输的一致性、可信性和安全性,为智能合约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扎根和成长的空间。传统合同一旦出现问题,需要很多机构介入仲裁。对于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将为用户编写一个完全不需要第三方信任的图灵完整代码来构建智能合约,而根链则需要一个名为50%信任体系的仲裁联邦。这个仲裁还是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来仲裁,还是一个法典。这个仲裁平台的概念类似于我们现在经济活动中的法院。

3。区块链银行征信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为了避免信用风险,银行一直试图建立一个共享的数字应用程序来记录和保存实时客户信息。区块链凭借其去中心化、分布式的存储技术,不仅可以实时更新和共享客户数据,还可以通过区块链形成个人衣食住行等综合信息的综合信息库,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和信用评价。同时也可以防止客户篡改个人征信信息,泄露客户信息。这也会降低银行业的坏账和休眠账户风险。

当然,区块链在银行业的应用还不止这些。它在跨境支付结算、银行资产管理、贸易融资、联合授信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区块链在银行业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盲目相信区块链。

四。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的区块链科技之路

正如工信部信息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白皮书》所言,区块链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前沿,开辟了国家竞争的新赛道。作者认为,目前中国对区块链技术的态度 具体建议如下:

(1)端正态度,积极关注

区块链技术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很多实践。资本不会改变产业发展的规律。即使有各种优势,也不意味着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可以迅速改造银行业。现阶段,行业对区块链科技的追捧整体处于炒作的巅峰阶段,后续将稳定理性。在重视区块链技术巨大影响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理性看待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新兴技术的应用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走弯路。对于区块链技术来说,在积极探索其应用的同时,也要理性评估其成本和风险,不要盲目跟风。

(二)加强跟踪研究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短期内仍以实验探索为主。银行业可以成立专门团队,推动以下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建立区块链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任何技术的成熟和应用都必须建立在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出台的基础上。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尚不成熟,技术体系也是多元化的。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亟待出台。这也是制约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区块链研究中,商业银行需要推动技术体系、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深入研究,以便对未来发展中的技术变革做出及时的预测和研究。

将应用场景与业务相结合。任何技术的应用都必须与实际的业务场景相结合。在区块链的研究中,商业银行可以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跨行结算、资产托管、信贷合同、票据交易、抵押物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和主要解决方案的研究。

及时了解监管机构的态度和政策。监管机构的态度和政策是影响行业应用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区块链的研究中,商业银行必须积极跟进监管政策和思路的研究,加强与监管部门的交流和沟通,研究如何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应用区块链技术。

(三)积极加入相关组织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架构去中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和发展肯定将是一项有益于整个金融业的成就,它也将加强信息的共享和透明度。这些独特的优势决定了区块链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R3CEV成立于2015年,是重要的国际区块链联盟组织。除了摩根大通、高盛等大型国际机构的参与,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成为这一组织的成员。目前国内已经成立了全国性的区块链技术联盟——中国金链联盟,各大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参与的热情也很高。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金融机构的积极合作,都会积极探索新的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新的商业模式的运营。在金融行业内部,也要加强与区块链科技企业、政府组织、高校等科研机构的沟通交流,实现区块链科技跨行业的技术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及时掌握区块链科技的最新动态和技术成果。为区块链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一轮金融科技创新尚力财经小编2022要抓住科技新的制高点,让银行业和其他金融行业在blo的技术标准制定和操作实践中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同时,各大金融机构和企业要加强合作交流,发挥各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组建模拟实验室。同时,我们可以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小型企业。通过技术的实践和应用,深入了解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的运行效果和风险,从而达到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技术的目的。

在区块链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和系统将成为未来银行经营的两大核心依赖因素。在做好技术储备的同时,储备和培养人才同样重要。大银行应更加注重建设自己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室,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挖掘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务和银行发展中的潜力。在技术应用上,要有意识地培养与区块链技术相关的业务人员,为今后区块链技术的推广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区块链之路该怎么走-第1张图片-昕阳网

标签: 2022 证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