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是沈阳《华商晨报》编辑,2019年《华商晨报》停刊,他转行干别的行业了,前几天碰到他,聊起报纸兴旺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的报业编辑朋友唏嘘不止,感慨万千……
他说失业后有那么段儿时间,他换了工作,经常坐地铁上下班。身边的年轻人拿着手机除了玩游戏,基本都在看“抖音”、“快手”网站,净挑画面刺激、声音辣耳朵的网红表演,很少有人用手机看实事新闻。
他说,以前没感觉,还自以为身边多数人都爱用看手机社会新闻,了解经济热点,喜欢关注国事,不看新闻就无法生存,现在可以下结论“新闻从业人员实在是想多了”……
上世纪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往返于沈阳和北京两座城市间。沈阳街头每隔1000米就有两三个报刊亭,北京街头更辣眼睛,每隔100米就能看见一两个报刊亭,从来不会因为买不到报纸,四下撞头,这景象何其壮哉!
如今大家都有手机了,比看报纸新闻更快捷、更方便,报纸速度慢,卖不出去了。很多报纸又没有迅速和手机网络连接起来,实现新媒体转型,被迫下课关门了,卖报纸不赚钱报刊亭也没人买报,传统报业从业人员和卖报纸的都被动下课了。
2019年疫情还没全球蔓延期间,我去日本旅行,在每个高速公路服务区,都能看到有报刊专门档口,出售日本国内和本地的报纸和刊物,还多种多样。
当时很奇怪,“日本科学技术发展要强于我们,手机在他们国家里使用率更高、更频繁,看手机不就解决一切了吗,为啥他们的报纸还有这么多人购买”?
我决定买两份报纸看看,看看他们的报纸都说了些什么,为啥还有这么多日本人买来看,如果能通过手机解决一切,看手机不就顺其自然了!
看不懂日文报纸,但是通过报纸上图片和手机翻译还是大概猜出来个四五六的,都有什么内容。
“时事政治”、“小说连载”、“儿童故事”、“图片欣赏”,这在日本手机上也都可以看得到。那还为啥有这么多日本人购买报纸呢?我们国内的解释是,日本报纸卖得好,还因为它们执行了“回访和促销”,甚至挨个给客户送报上门。
这个说法也现实,我母亲订的沈阳《晚晴报》,就是有快递员送报上门,但是这个报纸早就在普罗大众目光中消失了,只有六七十岁老年人因为单位免费送报还在看。
关键是在高速服务区和日本的街头小巷依然可以看到报刊档口,这些报纸也没有送货上门那?
我倒觉得,日本的报纸至今仍有巨大的发行量和它们国家教育普及率高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
日本文部科学省2022年12月公布的“学校基本调查”最终数据显示,2022年,日本高等教育入学率大概为56.6%,这表明日本人有一半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期间形成的习惯,让他们还习惯用传统方式读报看新闻。
我们国内2021年做的人口普查显示,我们国内14亿人口文盲率为2.67%,就是有370万人是文盲。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3.85亿人,高中以下受教育人口包括初中、小学人数是10亿人,文化水平不高也是关键。
经常看到国内艺人在参加“综艺节目”和文化活动时,文化表达水准漏洞百出,不识字、念错字成为常态,但多数艺人并不在意,只顾表演、出名、赚钱。
热捧明星的粉丝们从不觉得他们的偶像文化水平太低太“磕惨”,依旧为他们卖力加油,替他们文化水平错误不断百般狡辩,不以为耻,让人痛心!
有很多人扪心自问,“这些拥护文盲艺人的粉丝是不是也是文化教育水准极低啊”?你若是读书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你会为这些文盲艺人“流水线式”表演喝彩加油嘛?
国内曾经畅销的报纸、期刊如今多数停刊停办了,路边时髦的报刊亭也无影无踪了。
虽然我毕业工作的青年人不用再去学校考试念书了,但是我们能不能使用手机多看看新闻时事热点,多了解文化传承,多掌握中国历史发展,多促进家庭和睦美满,多学学工作社会关系,多谋求提高学习自身工作水准……
二十年过去了,我们虽然告别了很多传统报纸,也和街边报刊亭say good bye了,但是我们并没有忘记千年中国文化传承,从青少年开始,好好学习才是提高个人素质,提高生活水准的基础,也是我们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