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沉于古诗,每天为您揭秘古诗内涵,让您感受古诗更多魅力。
昨天我就跟大家预告了,今天要讲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
这首诗不好讲。
因为太有名了,古来研究这首诗的人不在少数。
如果要把这首诗讲的很透彻,让大多数人信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所以,如果您看完这篇文章,觉得我讲的有道理,期待您点赞转发,分享给更多人,在此先谢过。
我们来看原诗:
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唐温如,只知道是元末明初人(但是,我个人对其是否活到了明初是存疑的,我写完文章后,发个悟空回答,看有没有高人解答这个问题),生卒年不详,历史上也没其他记载。但是他的父亲唐珏,历史倒是有记载。
唐珏,南宋义士,在至元中与林景熙等收拾宋陵遗骨,重新安葬,并在上面移植南宋故宫冬青树为标。
我们直接来看诗。
- 1、西风吹老洞庭波
字面意思都非常好理解:秋风劲吹,洞庭湖水似乎衰老了许多。
这里的关键词有两个:
(1)老:洞庭湖的水会老吗?
很显然不会,这是把洞庭湖拟人化了。
那么,为什么要说洞庭湖的水看起来好像老了呢?
可能大部分人会说秋风萧瑟,湖水浪很大,看起来像老了。
这是表面解释。
我认为,诗人在这里是要和湖水找一个共同点,以引出下文的湘君白发。
我们后文再讲。
但是这里的老,应该是诗人认为自己已经老了。
(2)洞庭波:昨天我们在讲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时,已经讲过这个词。
屈原的《九歌.湘夫人》原文中是这样描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一般东风指春风,西风就是秋风)和洞庭波,两个物象同时存在,这就为湘君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我们还是要回到神话故事中:
传说,舜帝的二个妃子娥皇、女英千里寻追舜帝。到君山后,闻舜帝已崩于苍梧之野,二妃抱竹痛哭,流泪成血,落在竹子形成斑,就是“斑竹”,然后二人投江而死,葬在君山。
后人把舜帝称为湘君,把娥皇、女英都称为湘夫人。湘君和湘夫人都是湘水之神。
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记载了楚国的民俗,在祭湘夫人时,人们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
但是为什么要以男性歌者或祭者扮演的角色来迎接湘夫人?
因为男性祭者扮演的角色就是湘君。
也就是说,屈原记载的《九歌.湘夫人》,这里面的祭祀活动,其实就是想让湘君来迎接湘夫人。
湘君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出场的呢?就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看到了吧?“西风吹老洞庭波”其实是在为湘君的出场做铺垫。同时,诗人把自己“老”的特点赋予给了湖水。
我们来看下一句。
- 2、一夜湘君白发多
这句话字面意思:一夜愁思,湘君也应多了白发。
(1)湘君不是神么?为什么也会白发?
因为湘君是湘水之神,洞庭湖和湘水也是连通的。
所以,上一句说湖水老,其实就是说湘君老。
这一句,就自然过渡到湘君白发了。
在这里要讲清楚一个类比的前提:就是要找共同特点。
我在讲李商隐的两篇文章中,反复提到过这一点,如果您没看,可以回头找一找。
诗人为什么要说湖水老?为什么要说湘君白发多?
就是要把自己的特点赋予给湘君,这样后面才可以通过写湘君,来写诗人自己。
所以在这里,我们就应该知道:诗人觉得自己老了,而且,这一夜好像白发增多了不少。
那我们就有了新问题。
(2)为什么一夜之间,湘君的白发增多了?
按我们正常理解,如果一个人一夜之间白发增多了,是不是说明这一夜这个人很苦,很愁。
这个逻辑没有问题吧?
那我们就可以反推:这一夜湘君很愁。通过类比,也就是说,诗人这一夜也很愁。
所以,我们要探讨诗人是为什么发愁?就要先探讨湘君为什么发愁?
(3)那么,湘君为何而发愁?
我们还是要回到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来。
具体的内容在这里我不讲太多。
只是讲大概: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
看到了吧?
这一天,湘君按照约定去和湘夫人会面,但是始终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到来。
这就是湘君为何而愁的原因。
湘君为何一夜之间白发增多,就是因为今天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到来。
那么,诗人发愁也是因为等什么人,然后别人没来么?
不敢肯定是不是在等什么人,但是可以肯定:诗人在期盼一件东西(或事或人),而且没等到。
这样理解,是比较符合诗意的。
我们继续看下两句。
- 3、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醉后忘却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清朗的梦满船都是,以至于重压星河。
这两句,我们一起讲,因为联系的比较紧密。
(1)醉:为什么会醉?
我看到居然有这种解释:
湖边客船上,诗人从白天到晚上,手不释杯,一觞一咏,怡然自乐,终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
真是不好怎么评价,看不下去,这种解释就是完全不顾诗文。
上文明明写诗人很愁啊,哪里来的怡然自乐?
这里的“醉”,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诗人因为愁上心头,借酒浇愁,然后喝醉了。
(2)天在水:说明晚上风平浪静了。
(3)清梦:就是美梦。
这个梦有多美?
诗人用艺术的手法给我们描述出来了:满船,说明很多;压,说明梦的份量很重,也就是很真实(虚幻的梦是没有重量的)。星河,说明比星河还美。
也就是说:诗人喝醉之后,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很美很真实。
这首诗,其实就讲了这么多内容,我们先来理一理。
- 4、全诗脉络梳理
(1)首先,诗人感觉自己已经老了;
(2)其次,因为期盼一件事或者人,但是没等到,所以这一夜很愁,感觉白发又增加了不少;
(3)结尾,只能借酒消愁,结果喝醉之后,做了一个很美很真实的梦。
这就是整首诗告诉我们的内容,脉络其实也很清晰。
如果我的分析就这样结束了,你们会不会向我扔板砖?
哈哈,显然我不会干这种砸自己脚的事。
诗人到底做了一个什么梦?不把这个弄清楚,我怎么对得起你们?
- 5、诗人到底做了一个什么梦?
我们先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因为某件事很愁,结果喝醉后做了一个美梦,你们觉得这个美梦和愁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
能够肯定这之间有关联,对吧?
梦由心生,心里特别牵挂的事,往往更容易入梦,这个大家应该没有异议。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诗人做的这个美梦,和心中的愁有关联。
而且,应该是自己一直期盼的人或者事,在梦中等到了或者实现了。
这个分析应该很合理。
因为只有这样,这个梦对诗人来说才能称得上美好。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他为何而愁?
诗人到底是在期盼什么?
诗里面找不到答案,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也找不到答案。
虽然《九歌.湘夫人》中也讲到,湘君做了一个梦,但是这个梦就是和湘夫人相遇,这和我们推断的结果其实是一致的。
更难的是,史书上对唐温如还没什么记载。
我只能去查他的其他作品。
果然,我在《澄碧堂》这首诗中发现了端倪。
我节选四句话:
沅湘有脉通神州,
乾坤无根元气浮。
青天在下水在上,
铸出一片玻璃秋。
这句话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大致翻译一下:沅江和湘江与大河连通,所以能通往九州;天地没有根基,导致元气上浮;青天现在在水的下方,秋色看起来好像水晶一样美好。
为什么我觉得这四句话能够解答我们的疑问?
有几个理由:
(1)第三句:青天在下水在上。
看到了吧,这句话和“醉后不知天在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2)沅湘有脉通神州。
沅江和湘江如果要和大河相通,恰好就得经过洞庭湖。
这该不是巧合吧?
(3)秋:连季节都是一样的。
(4)铸出一片玻璃秋:这里的玻璃指水晶,就是美好的事物。
这句话其实就是写青天在水下,看起来依然非常美好。
这和我们刚才的清梦,多么相似,不会又是巧合吧?
哪里有这么多巧合!
就是以上四点,我确信这四句话就是在写洞庭湖。
那么这四句话中,有写诗人为什么发愁吗?
还真有。
就是这句“乾坤无根元气浮”。
我在字面翻译的时候,把乾坤翻译成的“天地”,事实上,“乾坤”还可以表示国家。
如果我们把“乾坤”翻译成国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国家没有根基,导致元气上浮。
你们看懂了没有?
到这里,我可是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这个“元气”大有文章,那不就是指的元朝嘛!
国家没有根基,所以导致元朝朝廷才能统治神州,这和上一句的“沅湘有脉通神州”形成呼应。
现在,大家都应该很明白了吧?
诗人心中的愁,是南宋灭亡之愁!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佐证:这首诗的题目“澄碧堂”三个字,就是南宋的皇宫里的一个堂。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豁然开朗?
所以,你不会再向我扔板砖了吧?
你们应该看得出来,分析这首诗难度非常高。
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帮忙多多转发,分享更多人,这也是我探秘古诗的动力所在,谢谢各位。
诗人的愁,我们弄清楚了,那么诗人的清梦就很好解释了。
诗人的清梦,应该就是:梦到了南宋故国,或者梦到了南宋已经复兴。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各位。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我将每天为您解读一首古诗,探秘古诗内涵,让您感受古诗更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