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二三事
文/冯连伟
故乡是游子身上血肉相连的童年记忆:村东的沭河、村南的“前汪”、老街上三人搂不过来的古树、一人多高的土墙上开放的仙人掌淡黄的花朵、老五奶奶那破墙院内的牛奶桔……一个游子,思乡就是思到如此真切:一条河、一棵树、一个院落。
故乡是淡淡的思念,故乡是浓浓的相思。而对于成长着的村庄我却多了许多的好奇:故乡从哪里来?她的名字是谁起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她在风风雨雨的历史中又留下了什么样的人文历史……
一
故乡村名的由来。
我的故乡是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后坊坞村,与我的故乡相邻的还有大坊坞、西北坊坞和西南坊坞。大坊坞在我们村的前面,又称前坊坞,因规模和人口在四个坊坞之首,故称之为大坊坞,我们村人口不多,便称之为小坊坞。
故乡的村名来自于两个传说。
故乡村名的由来得到大家公认的传说是:相传坊坞村始建于秦汉时期,因被封为“武阳侯”的汉将樊哙的母亲在此居住,取名“樊母村”。清同治年间,1862年因故易名,当时的族长依村北有土丘如船坞而取名坊坞。
故乡村名的另一个传说:因为村子坐落于沭河干道,旧时河水量大,存在船运业,便有修造船只的作坊与船坞,故名之坊坞。
传说中樊母在此居住还是相当可信的。过去在大坊坞村村中有两座庙宇,一座是樊哙庙,另一座是观音庙。据说樊哙庙建于明崇祯年间,建在约1800平方米的半岛上,三面环水,建筑精巧,大殿内壁及殿前檐下廊壁皆有壁画,题材多为《鸿门宴》故事。
在坊坞周边,关于樊哙的历史印记厚重。不仅坊坞曾叫樊母村、村内建有樊哙庙,而在沭河东岸与坊坞隔河相望、距离不足10里的莒南县板泉镇现有五个以“武阳”为名的村,武阳街、李家武阳、唐家武阳及前后王家武阳,这些武阳村西面原有一座 “武阳寺”,也就是樊哙寺(樊哙封号武阳侯)。当地还流传着关于樊哙的一个俚语:“樊哙杀狗,王妈妈造罪(作孽)。”据传樊哙买来狗并不是马上杀死,而是拴在柱子上养着,但狗总是哀嚎乱叫,邻居王妈妈嫌烦,就说:樊哙,赶紧把狗杀了吧,别让它天天乱叫了。樊哙杀狗,都是王妈妈教唆的,所以王妈妈在造罪。历史上樊哙是否真的在此居住、营生,目前没有明确的史料支持,但是樊哙的家乡小沛(江苏沛县)离临沂不过数百里,两地间无高山峻岭阻隔,古代徒步行走不用十日便至,这些传说与印记具有相当的客观性。
二
故乡与一座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故乡属于汤河镇的一个行政村,汤河镇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附近村落、居民的传承与兴衰均与祝丘古城有着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春秋鲁国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在此置祝丘邑,至秦朝实行郡县制即设即丘县,再至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撤即丘县并入临沂县,前后1300年间此地均为县级以上官府之所。《临沂县志·古迹》中记载:“(祝丘城遗址)东距沭水十余里,西北距诸葛城三十里。”
故乡位于沭河西岸,与故县祝丘遗址的相距十余里。
祝丘,位于汤河西岸,看似不大,却多次见于经传,这里不仅是重要的历史遗址,也承载了三千年的历史。
齐鲁大地上有三处古人用心祭祀的地方非常著名:一是泰山,祭祀的是天地,历代帝王热衷于王权天授的说法,到泰山封禅的君王不在少数;二是东山,孔子所言之“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此东山一说是蒙山,一说是峄山;还有一个地方就是祝丘。
祝丘,就是祭祀山丘沟壑之地,祝愿年年风调雨顺的意思,在这个周王室用心祭祀土地的台子周围,后来形成了一个县城——即丘县,中间有高城,四周土地肥沃,前有沃野,后有清溪,且交通方便。
近日读著名作家王兆军著春秋故城《祝丘》一书,对祝丘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商代,祝丘一带是文化中心;至少在汉代,这里已经有若干个自然村,自北向南依次是张、赵、周、王四个故县村。相传现在的村庄是明洪武年间人们在废墟上重新建立,名为“故县”,即“旧县城”的意思。根据书中所述,鲁桓公的夫人也就是鲁庄公的母亲文姜从庄公元年开始在祝丘居住。这里有祭台,有楼房大屋,有丰实的生活用品和有趣的手工业。作为自小在深宫里长大的女子,她喜欢这样新奇的基层生活风貌,万事都觉得新鲜。文姜不是固于旧礼庸俗的人,她在接受既往和现在的环境后,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对祝丘进行扩建。
文姜可能将当时的祝丘向东扩大到沭河西岸,包括旦章街,河东岸就是莒国地盘。向西,开发了一片沼泽地,使之成为万亩良田。向南,设立了坊和市,东边为坊,是居民区,一直连接到沭河渡口,现在的汤河镇的大坊坞(前坊坞)、小坊坞(后坊坞),西北坊坞,西南坊坞,应是那时的位置。向西北,则是市场,主要是现在的相公庄一带。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贸易货栈,商人云集,熙熙攘攘。
三
冯氏老祖来自何方?
我的老祖冯鹤峻是元末明初从海州十八里村那里迁来的,位于现在的连云港市云台区。
我曾经一直认为冯家老祖也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现在的资料证实以沂河为界,沂河以西大多是从洪洞大槐树迁徙而来,沂河以东则多数是从海东来。
故乡村东仅存的为先人叔尼所立的墓碑上对老祖从何而来描述为:“据冯氏世居后樊母村传闻元季避难海东明初憲宪瑜边海东民於兹我冯氏祖率属西归尚记先塋地址因符土重封即村西北隅祖林也。”
解读墓碑上的描述,冯家老祖元朝避难于海东,明初根据政府的强令西归落户于此。
据《云台山志》载:云台山以南在海中。海东,指连云港云台山沿海一带半岛或岛屿,元末明初,政府强令各岛居民迁移内境。
冯家的家训是:宽厚德隆,耕读传家。自明初迁居以来,至今已是第20世。清朝时冯氏第十四世冯大兴为叔尼公的孙子,成为冯家历史的第一个秀才。和平年代,冯氏老祖的第十八世冯连旗官至沈阳警备区政委;第十八世冯涛为我国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后故乡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官至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公司青岛市分行行长、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公司巡视组副组长;纵观他们的成长史和奋斗史,正是老祖宗家训“耕读传家”的典范。
现在穿越至百年的时空回到元末明初,我想当时的冯家老祖之所以选择在沭河畔落户,还是与水有关。
水在古人心中是一种高境界的本性,无论是智者的灵魂还是泽被万物的无私,人们总是对水满怀亲近而又崇敬的特殊情感。择水而居,已经成为自古以来人类居住的首要选择。
孔子曾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也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代名人与水有关的诗篇更是让人心潮澎湃:“细雨轻烟笼草树,斜阳曲水绕楼台”(欧阳修《浣溪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沭河发源于沂蒙山区南麓,向南流经沂水、莒县、莒南、河东、临沭、东海等8个县区,南下江苏入海。“河输漓江半山秀,江逊沭河七分幽;无边烟柳水天碧,春在琅琊沂州东。”是对沭河古道风光的真实写照。她自然风光旖旎,水路弯弯,芦苇丛丛,景色迷人,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水以泽润万物滋养生灵的特性,孕育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冯家老祖从元末明初来此落户,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宽厚德隆,耕读传家,世世代代生活在平原沃野上,掬一捧沭水,留一分清香,度过了艰难的岁月,繁衍了子子孙孙。沭水之畔冯家子孙,历经岁月洗礼,正根深叶茂不断走向兴旺。
【作者简介】冯连伟,山东临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山东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阅读》《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绿洲》《中国报告文学》《当代散文》《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杂志;有作品选入各年度散文选本,曾获山东作协颁发的《时代文学》年度散文奖、《齐鲁作品年展》最佳作品奖、全国散文大赛等若干奖项;著有《静水深流》《真水无香》《似水流年》《掬水留香》《水,在说》等散文集。
壹点号真言贞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