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后来怎么样了(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什么?)

昕阳小编 160 0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后来怎么样了,正面教材活成反面教材

说起《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不仅在儿时的课本上有,甚至在我们还没入学时,父母就跟我们讲过这个故事。该故事源自《西京杂记》,原文这样写道:

讲的是主人公匡衡,从小是个喜爱读书的孩子,但是家里穷,上不起学。后来跟着亲戚学了认字,他就更想多读点书,只可惜家里也买不起书,匡衡就只好找人借书来读。然而书本贵重,很多人不愿借,匡衡便替人打工,不要工钱,只求能借本书看。

匡衡年长几岁后,就可以帮助家里干农活了,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因此只有在中午休息的时候,才有机会看看书,但这样每天只能看一点点。晚上虽然有时间,但家里买不起灯油,匡衡为此很是着急。

有一天晚上,匡衡依然在思考读书的事,突然发觉墙上有一丝光亮,原来这是邻居家的灯光,通过墙壁的缝隙透过来的。匡衡灵机一动,便拿一把小刀,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从此,他就借着这个洞,每天通过邻居透过来的灯光看书。

匡衡作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肯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匡衡是个刻苦学习、勤俭节约的人,希望我们能够向他学习,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不要忘记努力。

那我们也很想知道,匡衡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不忘借光学习,那他后来成功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后来怎么样了。

匡衡借助邻居家的灯光,每晚都在认真看书,不过后来还是被邻居发现了。邻居没有责怪匡衡,反倒欣赏他刻苦学习的品质,于是资助他上了学。 最终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他初入仕途时,是汉宣帝时期,汉宣帝并没有重用匡衡。 不过匡衡倒是和太子十分亲近,太子即位后,是为汉元帝,他将匡衡提拔为博士,给事中。 有了皇帝的赏识,匡衡可谓是平步青云,一路扶摇直上,在朝中地位举足轻重。

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当初匡衡为了通过考试,便拜当时的博士为师,学习《诗经》。他对《诗经》的见解很独到,听说匡衡解说《诗经》,往往能让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于是有了 “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的说法。

汉元帝当初也是因为如此,才格外欣赏匡衡,匡衡也常常借《诗经》,来劝勉汉元帝,因此他又被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建昭三年,丞相韦玄成去世,汉元帝便让匡衡代为丞相,并封乐安侯。

如今的匡衡已是一人之下,看来他小时候的苦并没有白吃,这样看来,匡衡确实是典型的“正面教材”。然而成为丞相之后,匡衡所做的事情,就不那么令人赞同了。

匡衡被封乐安侯,食封土地应该为三十一万亩,然而匡衡利用边界划分的漏洞,非法扩大了四万多亩的土地占为己有。 直到汉成帝即位,才被人发现,于是有人告发匡衡,他因此被贬为庶人。

他纵容儿子醉酒伤人,结果儿子被关押起来,接着,他又隐瞒小儿子贿赂官员。 汉成帝查明之后,念匡衡是老臣,并没有处置他。

匡衡与太监石显、御史大夫张潭三人,都曾是汉元帝宠信的人,同时也一起干过不少坏事。 汉元帝死后,匡衡与张潭便联合起来,上书弹劾石显,将他除掉了。 第一因为石显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招惹了不少敌人。第二匡、张二人都有把柄在石显手上。

相信大家都知道: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他出自西汉大将陈汤之口。当时陈汤在灭匈奴后回京,途中他将获得的战利品,全部分给了将士们,也就是并没有留给朝廷。

回到京城后,匡衡就将陈汤骂了一顿,然后接连上书弹劾陈汤好几次。 汉成帝原本也很是为难,最后还是不好驳匡衡的意,于是将陈汤贬官为民。陈汤一下从人生巅峰,跌入到谷底,之前所有的功劳,就这样烟消云散。

匡衡小时候刻苦学习,值得所有人学习,可是长大后,他却由正面教材,活成了反面教材。 人一旦有了权力,是很难保持住初心的,很明显,匡衡就没能坚持初心。

不过,我们不能因为匡衡后来做的事,就否定他小时候的努力。 我们知道真相,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学习匡衡好的地方,而他后来的经历,是我们要引以为戒的。

(参考文献《西京杂记》《汉书》)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之后怎样了?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凿壁偷光这个故事,但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可能有不少人并不清楚。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名叫匡衡,东海郡承县人,西汉人。匡衡家境贫困,祖辈世代为农。虽然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但是匡衡却非常爱好读书。年少的匡衡没钱上学读书,也没钱买书。为了看书,他时常跑去问别人借书,但是,许多人都不愿意借给他。为了实现读书的愿望,他跑去给富人家打杂工,不求工资,不求管饭,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富人家能够把书借给他看一看。

然而,因为白天要干活,因此匡衡大部分时候只能是在晚上看书学习。因为家里穷,用不起油灯,他发现隔壁邻居的灯光挺亮,便找来凿子,在墙上凿开了个洞,借着洞里透出来的微弱的光来学习,这就成了广为流传的“凿壁借光”的故事。

因为爱好读书,刻苦钻研,长大成人之后的他,凭借着自身的才华,通过考试当上了官。

汉元帝在位时,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后来因为在政治上给皇帝提过不少有用的良言计谋、治国之道,深受皇帝赞赏,而被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后期,宦官石显依仗着皇帝的宠幸,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匡衡为了弹劾石显,纠举他的党羽,直言进谏。可以说,早年时期,他曾为国家、朝廷做出过不少贡献。

不过,后来,也许是长期处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环境里,这位“三好官员”在仕途中渐渐迷失了自我,开始走向堕落,沦为了贪官。比如,他非法扩张了食封的土地,通过其他的非法手段来谋取钱财收入,最后被汉元帝发现,被贬为庶民。

在他返乡不久之后,便病死在家中。

从匡衡的故事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人有权,有钱了容易变坏,而坏人一般都没有好下场~

大家觉得呢?

匡衡小时候凿壁偷光,长大后的他怎样了?

长大后是匡衡成为一代文学家,并且是当时太子的老师,最后成为了汉元帝的丞相。匡衡的凿壁偷光我们从小都听过,因为匡衡家里穷买不起蜡烛,所以他把墙壁弄个洞,借助邻居的光来学习,他的勤奋学习被现代人作为典型的教材来激励孩子读书,长大后的匡衡也是受到汉元帝的提拔,最后做到了高官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从一个农民做到了进朝为官也是很励志。

功成民就后的匡衡把自己活成了反面教材。小时候的匡衡凿壁偷光很是勤奋,长大做官后就变得贪得无厌,汉元帝时候匡衡被封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三十多亩,但是匡衡贪得无厌,竟然还非法的去占地,后来被别人告到了皇帝那里,最后匡衡又被贬为庶人。看来投机取巧的毛病到老也没改,古代常常有励志的人,到最后变得与自己的本性不想符合,曾经写《悯农》的李绅在做官之后也变得残暴无比,匡衡亦是如此,虽然他成为宰相,但是他后期的种种行为不值得小孩学习,因为他的本性变坏了。

长大后的匡衡更是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胡作非为。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作为官二代的匡昌因为酒后杀人,但是嘴里确叫着自己是匡衡的儿子,他在儿子的教育上面也是失败的,他没有教育好自己儿子,总之长大后的匡衡很难让人去学习和敬仰。

小时候的匡衡凿壁偷光,长大后的匡衡虽然做了宰相但是他的品德让人不敢恭维,可见教育孩子要先做人在做官。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后来怎么样了(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什么?)-第1张图片-昕阳网

以上文章内容就是对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后来怎么样了和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后来怎么样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