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章子怡主演的《一代宗师》中,赵本山饰演的武林高手丁连山有一句名言:
“人活一世,有的人成了脸,有的人成了里子。”
理财这两年,股票基金变成了光鲜亮丽的“面子”,量化机构变成了“闷声发大财”的“里子”。
当张坤、刘艳春、盖兰等基金明星都在互联网平台上风头正劲的时候,一群低调的量化投资大佬也悄然出现在他们的羽翼中:猫着腰,低着头,咬紧牙关,一路向前。
这些量化明星或成群结队,单枪匹马,出身名门,不拘一格,或坚守策略,或自我提升,但他们已经悄然放大了规模。
据卖方机构统计,截至2021年6月底,地方量化私募管理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这个规模数据相当于同期公募量化规模的近5倍。
在外界看来“黑箱”般的量化投资,为何能在近三年迅速“滚雪球”,成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主流赛道?
这是一个谜,一个真正的“谜”。
据国内大型券商卖方团队研究,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量化私募管理人整体管理规模数据约为1.03万亿元。
1万亿元规模,意味着什么?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证券私募基金现有规模(投资于二级债券市场)为4.87万亿元。
量化私募基金查了1万亿,也就是说占整个市场同类的21%。
相比之下,公募量化产品的规模明显不足同类证券基金的20%。
也是前述大型卖方机构发现,截至二季度末,量化基金仅占公募股票型基金的3.2%,后者最新管理规模约为2600亿元。
更了不起的是量化私募的规模是以“火箭”般的速度蹿升的.
据统计,2018年末量化私募规模不足2000亿元,2019年末接近3000亿元。2020年快速扩张,管理规模一举突破8000亿元。2021年将超过1万亿。
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量化私募的规模翻了五倍多。
这样快速发展的还是与量化私募产品的投资限制相对宽松有关。
开源证券团队魏指出,私募数量限制较少,相对更灵活,包括股票底仓和可转债的日内T 0交易,灵活运用股指期货或期权进行套期保值。相比之下,公开发行基金更受限制。
此外,当地头部量化机构迅速崛起,与曾在华尔街巨头任职的关键人物纷纷回国有关。
首批晋升百亿私募的机构中,出现了不少“千年”背景的投资人才。
坤投资的,明讯投资的邱慧明,投资的,都是在千禧工作过,才回国成立私募的。
新生代量化私募成器资产的创始人何,也曾供职于这家华尔街巨头。
在海外对冲行业,千禧基金是最顶尖的量化机构,规模一流,策略丰富。
除了上面提到的“千年”部门,头部量化机构的创始人目前有工作背景的包括Citadel、World Quant、Two适马等。无一例外都是海外量化巨头。
量化产品规模爆发的另一个核心原因是,2018年以来,各大代销渠道和投资者的配置需求被看好。
从上图可以看出,量化私募的两种主要策略是指数增强策略和市场中立策略,这两种策略是规模扩张的主力。
2018年底,以中证500为代表的宽基指数处于底部,量化私募在渠道大力销售指数增强产品,挖掘显著超额收益。随后两年,吸金效果显著。
同时,市场中性也是量化的“武器”
来自多家头部私募的消息,2018年以来,投资者和代销机构对量化策略的认知逐渐加深:今年新流入的资金逐渐“抛弃”了上述两大主流策略,更多的是量化选股、专注于量化技术与主观投资融合的产品等。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市场波动较大,但上半年量化私募规模继续扩大,并突破万亿元大关。
据中信证券估算,仅今年二季度发行产品的前20位私募管理人中,量化管理人就有11位,数量上超过了主观长期私募。
11家量化机构中,7家为规模超百亿的私募(明讯投资、九坤投资、凌俊投资、玖富投资、麒麟投资、田燕资本、诚启资产);还有4家新生代量化机构,管理规模20亿。
-100亿区间。可以看出,百亿级量化阵营的“头部效应”,也是行业内高速发展的关键原因。
资事堂亦发现,量化私募阵营中规模最大的是幻方量化,规模千亿元附近,500亿元以上的机构包括九坤投资、明汯投资、灵均投资等。
综合基金业协会和三方数据,截至二季度末,百亿级量化私募机构数量在13家左右,且这个规模更多是自主发行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业内还有相当规模的FOF资金底层也配置了量化基金,这也是量化规模破万亿的一个因素。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标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