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有哪些(微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昕阳小编 158 0

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ic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x0d\x0a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国际经济政策。\x0d\x0a1、需求管理\x0d\x0a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是以凯恩斯的总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制定的,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它的基本政策有实现充分就业政策和保证物价稳定政策两个方面。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措施,刺激总需求增长,克服经济萧条,实现充分就业;在有效需求过度增长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政策措施,抑制总需求,以克服因需求过度扩张而造成的通货膨胀。\x0d\x0a2、供给管理\x0d\x0a供给学派理论的核心是把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供给管理政策具体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 1)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过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率从而限制物价上涨率的政策,因此,也叫工资和物价管理政策。之所以对收入进行管理,是因为通货膨胀有时由成本(工资)推进所造成的(参见成本推进的通胀)。收入政策的目的就是制止通货膨胀。它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工资与物价指导线。根据劳动生产率和其他因素的变动,规定工资和物价上涨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规定工资增长率。企业和工会都要根据这一指导线来确定工资增长率,企业也必须据此确定产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如果违反,则以税收形式以示惩戒。二是工资物价的冻结。即政府采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资与物价,这些措施一般是在特殊时期采用,在严重通货膨胀时也被采用。三是税收刺激政策。即以税收来控制增长。 2)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主要有:一是工资指数化。二是税收指数化。即根据物价指数自动调整个人收入调节税等。 3)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要有:一是人力资本投资。由政府或有关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与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二是完善劳动市场。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和增加各类就业介绍机构,为劳动的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而完全的信息,使劳动者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也能得到其所需的员工。三是协助工人进行流动。劳动者在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有利于劳动的合理配置与劳动者人尽其才,也能减少由于劳动力的地区结构和劳动力的流动困难等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对工人流动的协助包括提供充分的信息、必要的物质帮助与鼓励。 4)经济增长政策。主要有:一是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劳动力数量的方法包括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移民入境等;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方法有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二是资本积累。资本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储蓄,可以通过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等途径来鼓励人们储蓄。三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四是计划化和平衡增长。现代经济中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国家的计划与协调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x0d\x0a3、国际经济政策\x0d\x0a国际经济政策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现实中每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开放的,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有哪些(微观经济政策有哪些)-第1张图片-昕阳网

国家经济政策2021新政策有哪些

一定调:新局面中的老问题

每年岁末的中央经济会议都是万众瞩目,其最大作用之一,在于揭示高层对形势的研判。从中央经济工作通稿(以下简称通稿)来看,总体结论是内外结合,对内谋求稳定底线,对外强调多边主义。

从通稿定调来看,首先是肯定成绩,尤其强调“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

这意味着,关于疫情应对以及2020年整体局势,高层基本是肯定态度。

疫情中,各国面对疫情的表现不一,而中国的表现在国内舆论中得到不少肯定。从经济表现看,中国经济从负增长回归常态增长,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这一成绩背后,其实也付出了一定代价。经济恢复基本依靠投资、尤其是基建与房地产的投资,来拉动形成——这意味着,过去的老问题,比如不赚钱的僵尸企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以及更大的金融风险,并没有随着经济恢复而消失。

从国外来看,随着疫苗陆续推出以及拜登当选,困扰市场的最大不确性正在消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风险的消散。

我曾经在《徐瑾经济人》专栏中谈到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内外趋势,首先是中美纠纷长期化,其次是在国内投资回报率下降。可以说,这两点是中长期趋势,目前并没有根本改善的迹象;这两点最终引发第三点,即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下滑,亦即所谓软阶层社会形成。

也正因此,高层研判国内外形势,结论并不乐观。“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所谓经济的持续恢复与高质量发展,面对中国经济的老问题,如何处理?这就留给了宏观政策很多想象空间。

二 趋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何走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来看,宏观政策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其中,一句“不急转弯”引发金融机构不少解读。注意,这不是不转弯,只是时机未到。

既然提到急转弯,自然表明决策层已经看到了2020年抗疫形势之下具备必要性的宏观政策,不再应该,也不再能够以原有轨迹继续执行,不论是大幅增长的社会融资总额还是宽松的财政政策,都有调整的必要。以怎样的力度与速度,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调整,考验着决策层的智慧,也搅扰着市场人士的忧思。

通稿这样定位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更可持续”意味着,财政宽松力度将会弱于2020年,这比较容易理解;而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则封闭了开支下行空间。

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的重视得到延续,暗示将有更多政策与措施出台,一方面将隐形债务显性化,另一方面杜绝债务无序违约风潮。

而对货币政策则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

“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意味着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比2020年将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行,对于市场来说,一个更紧的信用环境呼之欲出,对企业、银行都是挑战。一方面,信用边际收紧往往对应经济上升动力的边际减退,另一方面,银行在此环境中往往需要面对信用大跃进之后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

“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表述让之前的担心有所缓解,2021年预期不会重复2018年“去杠杆”政策的做法与力度,也呼应了前面“不急转弯”的表述。

我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

经济政策可分为微观经济政策(抑或部门、行业的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

 【摘要】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经济运行的新问题、新情况较多,未来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在增加。目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目标数量远远多于可以使用的政策数量,政策工具相对单一,而且很多目标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无法达到的。应从中国宏观经济困境分析中引出政策实施难点,并给出解决之道。

【关键词】经济困境 宏观经济政策 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困境

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经济运行的新问题、新情况较多,未来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特别是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遭遇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物价水平上涨、就业压力大、对外贸易下滑等问题,可谓是“内忧外患”。先从“内忧”上讲:第一,以投资增长保经济增长的模式亟待改变。长期以来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率,不断增加投资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形成同GDP的比率一直处在稳步上升的阶段,甚至在近几年来不断创造新高。

在这之前的2010年,这个比率一度超过了40%,已高于东南亚国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进程中,中央、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国企投资所占的比重过大,这也是民营资本和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挤出效应产生的催化剂。过分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投资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就会发生作用,新增投资的效益越来越低,反映在宏观上是单位投资产生的GDP不断下降,在微观层面上是资产经营效果的降低,甚至出现了资产收益低于资金成本的情况。

第二,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过度依赖会制约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9.8%,1991年上升至33.4%,2006年更为67%,即使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也达58.2%。这种对世界市场的高度依赖会使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依赖程度越深受影响程度越大。

第三,历史原因形成的“高投资、高消耗、低效率”的产业结构模式亟待调整。截至2011年上半年,“典型产能过剩”的粗钢产量和水泥产量分别达到了3.5亿吨和9.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9.6%和19.6%。该淘汰的淘汰不了,该限制的限制不住,“两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僵而不死”,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大局是一个严峻考验。

第四,通货膨胀亟待治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央政府为了防止经济大幅度下滑,保障社会就业,实施了刺激经济发展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并要求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随之也相应弱化了对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约束。因此,地方政府利用各种融资平台聚集银行贷款,发行债券,造成过度投资,以及今天的通货膨胀后果。

第五,“扩内需”压力极大。2011年第二季度通货膨胀率高过6%、近年来多达2亿人的失业人口都使得以扩内需来弥补外贸下滑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倍感压力。

再看“外患”:第一,全球经济进入调整周期。发达国家受制于失业率高企、资产价格萎靡不振以及银行体系危机和财政重整压力,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加大。截至2011年9月的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相继陷入主权债务危机。2011年第二季度欧元区17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仅0.2%,为复苏以来的最差表现;美国2011年8月份新增就业岗位为零,失业率仍高居9.1%的水平……。基于目前欧元区与美国的财政状况,欲达到较为理想的平衡是不易的,因此真实增速可能还将再打折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再次下调了全球增长预期。

第二,为了治理本国的经济问题,欧美国家不断推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或可持续。这必将造成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下滑、中国外商投资和外资利用继续下降和人民币继续升值的结果。

“外患”作用于“内忧”,各种问题互为因果,使中国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困境:第一,中国本来就要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前提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要改变经济增长依赖政府投资项目和对外贸易的格局,扩大内需和改善民营资本投资环境。同时还要改变“两高一低”的产业发展模式,尽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并推动产业向循环经济的转型升级。但国际经济的疲软会加快对外贸易的下滑、减少国际资本的流入,从而迫使中国经济稳定的同时加速调整。

第二,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迅速。另一方面,如今人们在对欧美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和避险情绪上升的驱动下,购买美元以趋避险,美元汇率大幅飙升,绝大部分非美货币加速贬值。人民币汇率不仅继续对美元坚挺,对其他货币也是大幅升值。人民币的升值使中国的对外贸易进一步雪上加霜,同时美元贬值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国际热钱流入推高国内资产泡沫,它们更加剧了中国已存在的通货膨胀。这也迫使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进退两难:人民币升值可缓解通货膨胀,但会加大外贸成本、加速热钱流入,推高国内资产泡沫;人民币贬值又会加大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

宏观经济政策调控面临的难点

要走出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就要解决如前所述的“内忧外患”,同时实现“保增长”——完成2011年的宏观经济目标;“调结构”——高耗能低效率产业如何转型升级;“防下滑”——防止受相关因素影响而出现经济下滑;“扩内需”——保增长的手段;“控通胀”——实现物价水平的稳定;“去泡沫”——使资产价格回归应有的水平;“促民生”——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等多重宏观经济目标。但是,这种多重目标的设定和解决违反了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基本原理,即“匹配性原则”。也就是说:一是政策的目标不要多于政策工具的目标;二是政策实施时必须要将工具与其最有效率的目标相匹配。

实际情况是:一方面,目前政策调控的目标数量远远多于我们可以使用的政策数量且政策工具相对单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只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转移支付政策以及政府采购政策等。货币政策主要是由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组成。货币政策通过货币量的调整调节利率,间接达到对有效需求调整的效果。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扩张和紧缩之分,而且一般在解决经济问题时,这两种政策也不是单独使用,通常都是配合使用。但是其政策数量与政策工具相对单一还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很多目标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无法达到的。比如:短期宏观政策将在“控通胀、去泡沫”与“稳增长、防下滑”两难中进行抉择;而汇率政策将在“控通胀”“调结构”“稳出口”“控热钱”等相互冲突的目标中进行权衡;第三、即使是长期目标,如:“保增长”、“调结构”、 “扩内需”、 “促民生”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冲突,很难达成一致的契合,一个工具与多个目标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加剧。

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要解决政策实施难点,使经济走出困境,短期间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针对政策目标多于政策工具,要重新审视,必须找出主要目标,同时其他目标尽量弱化和舍弃。具体来讲:“保增长”和“控通胀”目标应成为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核心。其他目标可以使之成为中间性、从属性的目标而得到弱化。

第二,注重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的“针对”和“匹配”。在财政政策方面,要着眼于在“保增长”上。具体来讲,要通过中央和地方的税收与支出安排,继续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积极扶持中小民营企业、鼓励民间投资扩大。同时,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要着眼于“控通胀”上。具体来讲,货币政策要从2008年以来的适度宽松转为稳健,货币信贷要常态化。信贷方向要围绕“保增长”目标,有目的地投向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民营企业和产业升级企业,坚持信贷政策对房地产的调控方向。通过实业发展达到财富的增加从而抑制通胀。在货币政策控制通胀的同时,还要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机制,避免人民币汇率大起大落的波动,从而避免热钱流入推高的资产泡沫和输入性通胀。

第三,在短期目标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其与中期目标、长期目标调控的结合。比如,将“调结构”放在战略层面,使之成为中国中长期规划的核心内容,避免长期问题、战略问题短期化解决。首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调结构”,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就是“调结构”的出路。我们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中深刻的体会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是光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就可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那么,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改进效率的根本,也是实现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惟一出路。其次,通过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同时推动技术创新、银行改革、证券市场改革及促进民营经济都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发展民营经济,就要消除市场准入方面对于民营企业的限制,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是有利的措施,准确而有力的落实到位才是重点。最后,政府应更多地退出竞争性行业,在提供公共品方面也应尽可能地发挥市场和民营企业的作用。政府应集中精力于制度改革,尽可能地降低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总之,越是单一的目标,越是简单的手段,操作越便捷,目标越容易达成。抓主要矛盾,加上政策有效组合,解决中国经济困境是乐观的。

我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啊?

国家或政党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有:1、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2、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调节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财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3、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引导消费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费的结构,从而使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

请问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利用IS--LM模型分析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如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调整收入分配,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1、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

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

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继续执行好今年下半年先后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及单边征收,降低住房交易税费等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完善并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在今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自 2008 年 12 月1 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促进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收入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标准,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支持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实施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

4、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是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入。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1)巩固和强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水平。推进和规范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研究完善并适时出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认真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的各项工作。继续推进东北、中部地区及部分中央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

(2)此外,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背景下,以减税和增支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势必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对此,下一步将继续抓好增收节支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清理规范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收,严厉打击偷骗税等违法活动。

(3)总体上,我国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认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要通过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面扩大融资、分散风险的合力,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

以上文章内容就是对经济政策有哪些和微观经济政策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经济政策有哪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