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七国分布图(嬴政战国时期七国分布图)

昕阳小编 223 0

战国七雄地图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扩展资料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

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战国是中国的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

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正经历着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划时代的变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七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

战国时期七国分布图(嬴政战国时期七国分布图)-第1张图片-昕阳网

战国七雄是哪七国?

齐、楚、赵、魏、韩、秦、燕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故称“山东六国”。

古代七国地图分布是什么?

古代七国地图分布如下图所示: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

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秦并六国

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战国七雄势力分布图

在《大秦帝国》中,发生的战争很多,大多以中原诸国合纵攻秦,或者秦国连横他国,攻打中原其他诸国,或者强国争霸为主,例如齐楚争霸,魏楚争霸,齐秦争霸等等,但这些战争中,无论是合纵也好,还是连横也罢,都少不了赵国的身影,几乎战国时期每次大小战争,赵国都被卷入其中。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与其他中原诸国相比,其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赵国三家分晋于晋国,赵氏家族在晋国有着悠远的历史,作为晋国的卿族,在当时对晋国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这种历史的继承性对其发展战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赵国在建国初期,就赶上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争四起,而赵国又处于“四战之地”,几乎中原的所有战争,战国都会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而与之相邻的国家,例如齐国、秦国、韩国、魏国、中山、东胡、楼烦、林胡等国与赵国都有领土纷争,特别是秦国、魏国、齐国等这样的强国,欲合纵,欲连横,欲结盟,欲攻赵,由此可见赵国的国际关系是战国最为复杂的关系之一。我们先来了解下,战国的发展战略:

开拓西北——贯彻赵国历史全过程

赵简子、赵襄子时期赵简子建立赵国后,就立下了向西北开拓的雄心抱负,不仅要兼并代国,更确立赵国向北方发展的战略总方向;赵襄子灭代国,实现了赵国北进地,开拓北部疆域的夙愿;地包括定襄、雁门、云中、五原等地,被纳入赵国版图后,极大地开阔了赵国历史疆域。

后来的,赵武灵王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行“胡服骑射”,与地有密切关系。后来赵国以此为基地向西北进军,赵武灵王先后伐林胡、楼烦,兼并中山;赵孝成王时,李牧破东胡、打林胡等军事行动。

赵武灵王时期战国时期,赵国参与中原争霸时,正是齐国霸主时期,历经齐魏马陵之战,燕国乐毅伐齐后,战国战事不多,秦国崛起开始蚕食赵国领土,中山国也在齐国支持下侵扰赵国,在这种严峻形势之下,赵武灵王决定向北、向西发展。

赵武灵王灭中山国,赵武灵王采用军事和外交手段,稳住林胡等北方民族后,又取得秦国、韩国、楚国、魏国、齐国等中原诸国的支持,数次攻打中山国,最终兼并中山国;解除了赵国向北、向西发展的障碍。

征伐少数民族地区,赵武灵王解决中山国之后,开始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征伐,进一步拓展赵国西北、北部版图;又乘燕国弊于齐时,与燕国交换土地,以河东地区向齐国换取燕之河北之地,以巩固边界。

赵国疆域在赵武灵王时达到了顶峰,赵武灵王又以北方为中心,成功推行了胡服骑射,使赵国一跃成为能够与秦国相抗衡的军事强国;对于赵国来说,向中原地区,向东南地区的发展是举步维艰的,屡次受到中原诸国打击后,开始向西北发展,并在西北地区获得的领土和资源。

赵国晚期继续向北发展赵孝成王和赵悼襄王时期,赵国与北部的燕国战事频发,赵国攻占燕国几座城池,把北边的所得之城,连成一片进行统一管理,紧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总之,赵国自建国以来,开拓西北,与发展北部几乎贯穿了赵国的历史,不仅开疆拓土,获取资源,并成功进行胡服骑射改革,修筑要塞和长城,巩固北方,在西北、北部地区,赵国发展比较顺利,得到的实惠也多。

防御秦国

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的关系主要分为两部分,商鞅变法,赵国处于主动攻击地区,商鞅变法后,赵国处于防守状态;其实赵国与秦国本来不接壤,中间隔着魏国,秦魏战争时,魏国战败,把阴晋、上郡地区割让给秦国,这时,赵秦两国才成为邻国。

秦国商鞅变法前,赵国采取攻势,但规模都不大,秦国也没吃多大亏,赵国也没占多大便宜,特别是赵肃侯时期,赵国在东南方向忙于与齐国、魏国相争,这时与秦国的战事并不多;但那时候,赵国的国力比秦国强,两国战争中,赵国处于攻势地位。

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增强,打败魏国后,秦国开始侵伐赵国,侵占赵国离石、蔺两地,后来又被赵国夺回。赵武灵王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赵国又是四战之国,在东南发展受阻后,在西北方向的秦国对赵国威胁最大,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就是为了开拓西北,抵御强秦。

赵武灵王时,赵国与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等五国联合攻秦,失败后,第二年,赵国、魏国、韩国三国联军又攻秦,修鱼之战被秦国打败;随后几年,秦国不断侵犯赵国领土,赵国损失惨重。

赵惠文王借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成果,又发动齐国、燕国、韩国、魏国等五国联合攻秦战争,最终被秦国从联军内部离间,赵国与秦国妥协;此后,赵国名将赵奢在阙与大破秦军,延缓秦军进攻赵军的势头。

赵孝成王时,秦国一举夺取赵国三座城池,特别是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精兵45万,此役一战,使赵国一蹶不振,从此再无与秦军相抗衡的能力;邯郸保卫战,平原君争取楚国、魏国的军事援助,赵军给予秦军重创;然而在获得小小胜利后,赵国又一次性丢掉37座城池,又被秦军重创。

赵孝成王二十年,嬴政即位,秦国夺取赵国晋阳,赵国西大门丢失,后来,赵国又参加以楚怀王为纵长的联军联合攻秦,但以失败告终;虽然赵国在名将李牧的带领下,秦国进攻有所抑制,但赵国大势已去,最终被秦国灭亡。

巩固中原策略

赵国无论是向西北开拓,向北拓展,向西防御,向南争夺,其最终目的是巩固赵国在中原的地位和实力,在巩固中原成果过程中,赵国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赵简子占领邯郸,赵献候、赵敬侯分别迁都邯郸,

赵简子占领邯郸,夺取邯郸之赵简子东进战略的重大胜利,对赵国发展战略影响尤为重大,赵氏夺取邯郸后,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势力,结束晋国内部六卿政治,并且实现了对今冀南一带的统治,这是进军中原的阵地和桥头堡;到了赵襄子时期,赵国在豫北和冀南部疆域大致形成。

赵献候迁都中牟,中牟位于齐国、卫国、晋国等三国要冲地带,赵献候迁都中牟后,使赵国向中原进军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后,赵氏对中牟的经营,使他成为与晋阳、邯郸同等重要的赵国发展基地;中牟既是晋阳的前哨,又是邯郸的后卫,保卫太行边线的安全和侧面护卫邯郸安全,是赵国向中原扩张,争夺霸权的前沿阵地。

赵烈侯韬光养晦,赵烈侯期间,赵国、魏国、韩国受封为诸侯国,而魏国经过改革强大后,对赵国造成巨大的威胁;在此期间,赵烈侯也进行了政治、官制、经济上的改革,虽然赵烈侯的改革与其他国家相比,成效有限,但从后继者赵敬侯对外连年征战外,可以看出赵烈侯时期,赵国在休养生息,韬光养晦,国力增长。

赵国向东南进军,在西北和北方地区,赵国得到不少实惠后,也开始向东南进军,特别是在赵敬侯、赵成侯、赵肃候时期最为猛烈,这一时期,魏国跌落霸主神坛,赵国国力明显增强,开始向中原地区发动攻势,展开兼并战争,这一时期,赵国所参与战争不少,但没有得到多大的好处。

总之,赵国的发展战略先是开拓西北,增强国力,秦国强大时,开始防御秦国,并且一直巩固中原成果,可以说,巩固中原是赵国发展战略的根本目的;从令一方面讲,赵国是四战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赵国也是中原各国共同争夺的目标。

赵国为何选择这样发展战略呢?

笔者认为,赵国之所以选择开拓西北,巩固中原,防御秦国的三大战略,这有其深厚的背景的,赵国源出于晋国,赵氏族源又是少数民族,历史的继承影响着发展战略决策,赵国地处于北方,特定的地理环境让赵国优先考虑发展西北和北部;赵国先后有三个重要发展基地,以及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成赵国形成这样的发展战略,我们先来详细地了解一下。

特定的地理环境让赵国优先考虑西北赵国地处于中原的北部,疆域比较辽阔,地理地形复杂多样,既有高原(内蒙古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盆地(大同盆地、长治盆地、太远盆地等)、又有可耕种的平原(华北平原、河套平原等)不同的地形对赵国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太原盆地,也称“并州”历史上是赵族先人主要活动区域,奠定了赵国发展的根据地和策源地,“并州”的得失很大程度上预设着赵国的兴亡;而赵国的主要政治中心则位于华北平原,即太行山东麓的冲积地带;这里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河流湖泊众多,有利于农业生产,是赵国主要农耕区和粮食产区。

而赵国的高原地带,在气候上属于中温带,适合游牧,不适合农业种植,这是赵国的主要游牧地区,战国七雄中,大多都是农耕文明,而赵国却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这是赵国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源,赵国的水源十分丰富,汾水流经太原盆地,并且这里湖泊密布,晋南为尧舜禹、夏商周等华夏先祖活动的区域,代州以北是民族杂居之地,这里既有尚武的胡化风俗,也有南方的重文习俗,使的赵国文化兼具戎狄文化和华夏文化特征。

总之,这一地区以华夏文明为主,同时又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加上赵国比较优越的自然地利条件,处在战国时期这个大争年代,赵国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既重视农业,又重视游牧发展。

三大发展基地,决定赵国发展战略方向晋阳根据地赵氏的第一个根据地就是晋阳,从赵子简时期到赵献候迁都中牟,晋阳作为赵国首都有70多年,虽然赵简子和赵襄子平常不驻晋阳,但赵氏集团面临危难时,都会逃回晋阳,这与晋阳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有关。

晋阳,也就是今天山西太原南古城营,唯一山西高原腹地,旁边有汾水流过,自古以来就是“河东”地区的中心之一;晋阳地理形势到底有哪些优势呢?我们看山西省全貌,南部、西部有黄河天堑,东部有太行山阻隔,晋阳正处于太原盆地之中,扼守挤出关口和渡口,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晋阳经济基础好,土地肥沃,境内多冲积平原,周围河流交错纵横分布,便于农业灌溉,有利于农业生产,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农业就已经很发达了;晋国时期,赵卿在实施奖励开垦土地制度,不仅扩大了自己的亩制,又让农民获得更多土地,赢得民心,又加强赵氏经济实力。

此外,太原盆地铜矿资源丰富,以冶铜为标志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总之,从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来看,晋阳是晋国北部的经济中心,后来成为赵国的经济中心,为赵国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资保障。

地位赵国发展提供军事物资地由狄人所建,从赵襄子灭代开始,代地就成为赵国北方的重要基地,尽管代地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但这里水源丰富,赵国得到代地后,鼓励人们进行开荒,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的发展。

代地是赵国向北发展的跳板,赵武灵王要攻取中山国时,还曾到代地视察,以巩固人心,积极备战,以代地为基地,获取马匹和军队,向北、向西北进行开拓;当秦国灭赵国,赵王被俘虏后,赵国贵族逃亡到代地拥立赵王嘉六年之久。

由此可以看出,代地在赵国的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不仅促进赵国北部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能激励赵国向北发展的欲望;代地的发展客观上增强了赵国的实力,使得赵国成为战国末期一个军事强国,在面对秦国猛烈攻击下没有迅速灭亡。

邯郸——赵国发展的核心区域邯郸位于华北平原西部,西依太行山,周围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区,邯郸不仅农业发达,手工业发达,交通更是四通八达,被称为“四轮之国”,东可去齐国、鲁国、北达燕国、代地,南连河外,韩国上党距邯郸仅百里。

邯郸商业繁荣,服务员发达,冶铁业和铸铜业都很发达,冶炼技术高超,使邯郸成为赵国的冶炼的中心,也是兵器制造中心,邯郸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强劲的经济实力,使之成为赵国的都城;赵国以此为基地与中原诸国展开战争。

总之,晋阳、代地、邯郸是赵国发展所依托的三大根据地,晋阳是赵国西北门户;代地则是赵国北方重要根据地,是军事物资和经济力量的供应之地,代地是邯郸的后盾,也是向北发展的跳板;而邯郸之赵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中心,是赵国的核心城市。

晋阳、代地、邯郸构成赵国三大经济中心,他们互为掎角之势,对赵国的发展作用不言而喻,从经济和地理角度来看,赵国的发展战略核心是巩固中原;防御秦国就要保住晋阳,而保护晋阳的目的是进一步保护邯郸,代地是赵国向西北开拓的据点,也是兵马物资供应基地。

少数民族对赵国战略的影响赵国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西北少数民族密切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赵国的先祖赵氏本身就出身于戎族,是以狩猎、牧畜为主的游牧民族。赵襄子灭了狄人多建的代国后,建立后来赵国的根据地,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也与少数民族有关,消灭中山国、打败楼烦、林胡、击退东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从戎狄手中夺取领土,向西土方向拓展了赵国的版图。

这些地方在赵国的治理下,接受相对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使得这一地区在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很大的提高,客观上促进了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这一地区还是赵国主要兵源地,赵武灵王征伐中山国时,就征用了胡人的兵卒。

赵国在征服林胡、戎狄、楼烦之后,还试图以西部地区为切入点,欲消灭秦国,由此可见,赵国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斗争,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信心倍增,实力增强,并有向北开拓版图的内在动力。

综述

笔者认为,赵国在历史上发展战略大致可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北方和西北方向发展,赵简子在春秋晋国时为发展自己的实力,向北开拓版图为这一战略奠定了基础,赵襄子灭代国,赵武灵王灭娄烦、林胡、中山等过都是向西北、向西开拓领土,到了赵孝成王和赵悼襄王时期,赵国又与北方的燕国争夺土地。

其次就是赵国对秦国的防御,秦国在商鞅变法前,国力贫弱,赵国处于主动进攻阶段;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强大,导致形势逆转,赵国处于防守或者被动挨打状态;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45万兵力,邯郸之战,只有招架之功,而没有还手之力。

再次,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一直关注中原局势,以三晋为一体,或者参加合纵联盟对中原地区成功的巩固,例如赵简子攻取邯郸,赵敬侯分别迁都中牟和邯郸,在赵成侯时期与齐国、魏国的领土争夺战,赵肃侯时期修筑赵南长城,采取防守之势。

至于赵国为何采取这种发展战略方式,笔者认为,这与赵氏族自身的发展历史渊源有关,在三家分晋前,就已经注定了赵国的前期发展战略,赵氏的族源是少数民族,其发展又与民族渊源有关;赵国地处北方,受戎狄文化影响很大,这也是影响其发展的原因之一。

当赵国领土逐渐扩大后,拥有晋阳、代地、邯郸这三个发展中心或者称为发展基地,这是赵国实施发展战略的基础,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对战国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就是要根植于华夏,稳住中原,同时向西北和北部拓展生存空间。

以上文章内容就是对战国时期七国分布图和嬴政战国时期七国分布图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战国时期七国分布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